《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最初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14年出版,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通过具体的个案,描述晚清世变日亟之际中国士人泛览各种书本报刊,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士人致力于追求“世界知识”,追寻与“西学”相关的书报,如同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阅读实践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望通过更优美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此书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关键概念,独创了新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兴起,并奠定了基础,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它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揭示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该书方法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受到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另撰有《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天方夜谭”中研院:现代学术社群史话》等专著,并主编《(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等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有的时候,作者对概念的运用似乎还需要斟酌,比如“公共空间”概念,潘光哲认为争论损害公共空间,但是争论本就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那么为何这种争论会损害?阅读作为一种构建意识之网的行为当然没错,那么,对于不阅读西学的士人来说,他们为什么觉得西学不能被用来构建意识之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