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于“知识仓库”概念的发现和应用还是颇具新意的,潘光哲借助这个概念描绘了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学知识的思想来源,并通过这些所谓“士人”的阅读,描绘“知识仓库”的构建与改造过程,比较详细的描绘了晚清士人对西学的阅读过程和对其的吸收和改造。
史料详实,理论也非常硬实。作者使用了包括书籍、报纸、应试材料以及描绘各个士人的阅读经历的史料,描绘这些人对西学的阅读和改造。书中的第三章描绘的最为出色,对朱一新对西学的吸收与改造,最后完成地理想象的过程不仅十分精彩,而且颇为可信。
然而,本文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知识仓库”概念本身并非完美无瑕。作者过于强调知识仓库的存储功能,相对忽略了知识仓库在形成过程中的微小变化。其次,潘光哲对“读者”的探讨似乎还有余地。他对阅读过程的处理似乎过于简略,没有充分考虑读者对内容的消化和建构,以及误解和改造过程的存在。此外,全书因为是好几篇文章捏合而成,导致新概念极多但又未加解释,一些概念语义相近,却又重复出现,增添了很多疑惑。最后,文章中的各个个例并不能充分撑起“士人”这个整体。
此外,作者对一些概念的运用似乎还需要斟酌,比如“公共空间”概念。潘光哲认为争论损害公共空间,但是争论本就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种损害是否确凿需要更多考虑。另外,潘光哲没有很好地处理why的问题,无法充分叙述whynot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的深度还有待提升。在探究阅读史时,需要考虑why、whynot、how和hownot等问题,并且对于概念的运用和解释也需要斟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