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切地意识到如何活化馆藏作品的重要性。每天我都能直接接触到珍贵的文物级藏品,这让我备受羡慕,但我们整理藏品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获得艺术博物方面的知识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避免自己过于熟悉藏品导致的“灯下黑”,又要让公众不感到审美疲劳,因为毕竟藏品是死物,它们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藏品能说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它们会呼喊着让观众过来看看自己吗?还是它们会保持高冷的姿态,不愿改变习惯?事实上,它们不可能为自己代言,而代言人还是我们这些美术/博物从业者。我们不仅对藏品了如指掌,还对它们所处的环境了解得非常透彻。我们可以复刻还原它们曾经身处的场景,我们知道它们适应的灯光、温度、湿度、展示材质是什么。然而,相处久了,我们如何向公众讲述它们的新故事呢?
迈克尔·威尔逊的《如果名画会说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与纯学术研究不同,他以通俗有趣的角度和口吻向公众介绍艺术品蕴含的历史财富。这样才能保证藏品的公教价值。迈克尔曾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多年,对于馆内的藏品自然是了如指掌。他的这本书脱离了传统的艺术史讲述方式,通过讲述与藏品相关的故事,为公众呈现了不一样的视角。这些故事包含了画作的身世以及它们来到国家美术馆的经历。在迈克尔看来,这些画作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虽然不能言语,但它们身上的种种细节都在诉说着故事。
迈克尔布局这本书的方式是给每一件藏品赋予一个内涵,并将它们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组合。这样精心的安排就像为读者策划了一场纸上展览。参与其中的藏品有我们熟知的经典之作,比如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卡拉瓦乔的《莎乐美接受施洗约翰的头颅》、乌切洛的《圣乔治与龙》等;还有一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作品,甚至是藏在美术馆地下室的作品,比如某位意大利画家的《肖像组》。通过迈克尔的引导,我们从画作的细节重新认识了它们,也获得了更丰富的世界历史知识。英国国家美术馆名气虽大,但它所收藏的作品并不限于英国本土。来自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地的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原因最终聚集在美术馆中,成为静静展示且供人观赏的展品。然而,如前所述,迈克尔并不打算用学术语言向读者介绍这些作品,而是像与我们分享八卦一样,以轻松易记的方式让我们记住它们。
迈克尔说得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艺术品是经历了种种风浪的“幸存者”。单纯看画面,时间长了确实容易让人疲倦,但其中画者埋下的秘密仍有很多未解之处。作为解密者(研究者),反而觉得时间不够,因为还有很多文献需要挖掘。只有更多的文献,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开画中的迷雾,更好地替作品们说话,让它们展现出应有的光芒。
2024年是英国国家美术馆成立200周年。如今的时代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观众可以轻松地通过简便的方式获得作品的信息,数字媒介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是否有必要亲自去美术馆/博物馆观赏展览的讨论。千篇一律的画作解析对于公众和研究者来说都没有帮助,重新审视作品是从业者和传播者面临的新挑战。对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和从业者来说,迈克尔的这本书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