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类学家项飙教授引起了广泛关注。项飙担任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和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移民和人口流动领域。
项飙对中国当代年轻人的困惑和处境有着精准的洞察力,他提出的“附近”、“悬浮”等概念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
《把自己历时三年完成。这本书突破了时间、体例和内容上的限制,旨在深入广泛地探讨问题。
这本书分为北京、牛津和温州三次访谈。项教授从自身的个人经验出发,回答了一系列议题的思考,如乡绅与知识精英、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对80年代的反思以及人类学方法论等。
与此同时,项教授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把自己作为方法”。他以自己为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意味着将自己和自己的经验客观化。这个方法要求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成长经历,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个人经验问题化的出发点是对自己的不满意,但并不是消极地质疑自己,而是对了解世界的具体开始。
与“把自己作为方法”相呼应,“重建附近”是项教授另一个提出的概念,它要求我们重新建立自己与周边环境和社会的联系。
对普通人来说,构建图景(vision)非常重要。图景是对世界的精准判断,包括对现在和未来走向的判断。要构建图景,就需要对自己的小世界产生兴趣,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做出独立的叙述。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需要刻意训练,培养独立思维,将日常生活陌生化,并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体系。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与具体的人和事产生联系。我们不应该试图迎合他人,而是思考如何让自己享受其中。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好像心被遮蔽了。
创新只有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才会发生。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弄清楚自己是谁、能做什么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否则就会被主流裹挟。
对于如何从事学术研究的问题,给我的启示是思想知识要具有有机性,并具体而接地气。
思想知识要具有有机性,就要重视创造的实质性过程。实质性是由许多小的环节组成的,明显的结论往往更难以证明,需要不断探究问题的根源。
项飙教授赞赏早年的报告文学,因为这类作品的直接表达往往最打动人心。好的理论不在于新颖与否、深度与否,更不在于正误,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形成沟通性。沟通性指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思想,使其成为新的主体。对于创作者来说,这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拒绝抽象、符号化和标签化的话语,而是寻求更具体的表述和问题。重要的不是研究大问题,而是把小事讲清楚,也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社会中的位置、关系和小世界讲清楚。
关注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乡绅化的气质,从自己和周围开始提出问题和思考,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
最后,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分享,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困惑和处境,运用“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思维方式,培养乡绅化的气质,并将关注点放在具体的人和事上,以获得更多的见解和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