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揭示了这些学人的伟大和深远影响。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初,留学于海外,然而,在国难时期,他们毅然归来,经历了各种磨难,但却始终保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才华横溢的气节。
金岳霖、翦伯赞、何其芳、陈寅恪、朱光潜等许多学者的名字,在历史中闪耀着光芒。他们在燕大和北大这样的知识殿堂中学习,这些学府那浓郁的学术氛围仿佛是象牙塔一般,我充满着想象力和向往心情。
《燕东园左邻右舍》通过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北大燕东园往事的种种,也让我透过这本书窥见了那一代伟大学者的家庭生活和平凡事物的真相。
作者通过特稿的写作方式,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许多燕东园二代的访谈,试图挽救现场的记忆,挽救被淹没的历史。这本书以纪念和敬意的方式向那一代学人致敬。
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是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在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后来搬到燕东园40号,至今仍然居住在燕东园,成为这个园子里仅有的老住户。
她深入了解每个家庭,记录了令人动容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师生情和同事情,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和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书中还描述了一些具有故事的住户,如杨晦、姚冬夫妇。杨晦先生是北大中文系的领导者,他以不辞辛劳地教导学生而闻名,面容有些像鲁迅先生,也有着“一生到老志不屈”的特质。他家里藏书最多,博学和勤奋让人叹为观止。他的学生回忆说:“他的讲座永无止境,旁征博引,一个学期还讲不完。”
书中还讲述了金岳霖先生一家。在1950年代,金岳霖一家住在燕东园桥西34号楼,他家门前有一棵枣树,结出的枣又甜又脆。当枣子成熟时,园子里的男孩们会一起来打枣,吵闹不断。然后金先生会出来,挥手叫大家回家,说马上就会送枣来。果然不久,金先生的大师傅就会上门送枣。作者徐泓教授还解释了金岳霖先生为保护自己的所爱而不搬家的“八卦”。
书中还描述了林启武夫妇的故事。林伯伯是燕大和北大体育系的教授,尽管他是一位健康的运动员,但他罹患了癌症,手术后在腹部留下了切口。出院时,他使用一个充气小橡皮圈,放在身下以方便排便。尽管如此,林伯伯仍然活力十足,一直到104岁。他一生活泼阳光,教育孩子们并以体育闻名,后来还通过摔跤挑选了自己的孙女婿。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这些学人拥有着我们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信念和气节。他们专心致志于研究学问,为救国不惜舍生忘死,他们的生活既简朴又精致。
正如作者徐泓教授在写曾昭抡先生时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所说:“他的生活里有一种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知识分子需要有一个托底,有一个依靠。”
这些燕东园的邻居在时间的长河中变成了宝贵的回忆,这本书将远去的时光再次拉回来,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时代结束了。燕东园书香门第的世外桃源从此消失不见,永不复返。”这本书将这些流逝的岁月辗转成为文字,重温那段历史,也是对燕东园和那一代学人最真挚的怀念与致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