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法国人,但他在美国留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使得本书在研究方法和行文风格上具有明显的美式特点。尽管美国人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兴趣很少,但本书的问题意识完全符合法国的研究传统。作者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了查证和分析,然而,由于有关收入的数据不容易获得,作者大部分时间只能以法国为例进行研究。这本书的数据所提供的支持力度是无可比拟的,尽管结论本身并不令人惊讶,即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然而,通过详实数据的支持,这一结论变得更加有力。作者还在书末的一个小注里批评了一些现代泛左派,认为他们对不平等现象缺乏关注,并主张社科学者应该学会运用数据以提高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也批评经济学家过度迷恋数字,强调数字无法导出价值的问题。作者以明确的数字来研究日益严重的经济不平等问题,从而锚定了他问题意识的重点,这一点非常引人注目。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着两个重大缺陷,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两个缺陷都不容忽视。首先,本书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过于谨小慎微。作者讨论了遗产税、所得税、不动产税、最低工资、赤字财政等制度,最后主张实施全球资本税。然而,在缺乏资本管制的情况下,各国如何实现有意义的协调仍然是个难题。虽然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欧盟的整合努力,但他对全球局势的乐观估计明显过于理想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资本国有化抱有明显的恐惧,只对苏联的政策进行了简单批判,称其为"不法治"。然而,事实上,二战后的西欧国家曾尝试过部分行业的国有化政策,只是在80年代之后进行了私有化。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跳过和缺乏分析并不严谨,更不用说其中隐含的政治偏见了。
第二个缺陷是本书对国际问题的研究非常不足。本书完全关注各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问题,虽然在考察不同国家时采用了各种比例数据进行比较,以适当地比较富国和穷国的情况。然而,本书几乎完全忽视了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仅仅简单计算了各国的头寸,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发达国家实际上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只要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贷款,就很容易平衡资本头寸。本书的第12章更是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直接以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成就为理由,认为发展中国家最终会成为发达国家,因此国内差距比国际差距更重要、更值得研究。这种粗糙的论述只能让人发笑,毕竟拉美国家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摆在那里,而作者却视而不见。甚至更令人担忧的是,作者分析了石油国家的主权基金和后发经济体是否能够买下欧洲,却无视欧美国家早就"持有"(基本上是抢走的)非洲的现实。这也是发达国家学者的通病,从19世纪开始就如此,即使是一些意义上的左翼学者,除了几位伟大导师,也很少关心殖民地或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对数据进行不同的解读。工业革命以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影响。用作者的话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次世界大战确实是20世纪将所有旧世界的瓜葛一笔勾销,由此也造成了人类终于克服了资本主义的错觉。"然而,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崛起以来,经济不平等问题再次加剧。根据作者的估计,如果按照成书前大约20年的贫富分化速度,人类前两千万分之一的富豪所拥有的资产在本世纪末将占全世界总资产的59%以上。科幻作家所描述的终产者也离我们很近了。近年来,全球新冠疫情更加加速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人类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遏制贫富差距,恐怕未来几十年将出现比20世纪更为激进的政治现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