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引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佛教警句,来探讨生命中的爱、情感和悸动是否是尘埃。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都是尘埃,那为什么我们要去拂拭?接着,作者通过杰罗姆和阿丽莎的故事,探讨了他们对爱和信仰的不同理解。
在故事中,杰罗姆和阿丽莎都将上帝看作他们爱的投射,他们相信爱的深度与对上帝的虔诚程度成正比。然而,他们的迷信与过度热爱导致了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无法同时拥有爱和上帝。最终,只有阿丽莎达到了美德之巅,也只有她通过了窄门。
接着,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爱与信仰的关系。如果说杰罗姆的爱是世俗的、功利的,那么阿丽莎的爱则是真正超脱于俗世的,是天国的。阿丽莎的爱不仅不可否定,而且也无法抨击她对上帝的信仰。他们的故事已经超越了嘲弄命运的低级趣味,闪耀出神性的光辉。
然而,作者并不渴望这样的爱。他希望拥有深入心灵的颤栗,希望始终拨弄情绪之弦,即使无法进入窄门,也不希望过着“洁白无瑕”的人生,不希望像圣徒一样自我毁灭。
最后,作者引用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提出了另一种对待生命和情感的态度。作者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光与灰尘的融合,不需要刻意去拂拭或惹起,只需要接受它的本来面貌。
通过这些观点的交织,作者呈现了一种对待爱、信仰和生命的深度思考,探索了人性和内心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