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重点塑造了一些半新不旧的人物角色。这些人物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作者着力描述了他们如何适应并生存下来,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主题对我来说非常新鲜,让我感到很有深度。
在中段,作者开始聚焦于更多的细节,在为后续剧情展开铺垫的同时也展现了烈火烹油般的辉煌。然而,到了后段,故事中的大厦突然倾覆,角色们四散而逃。尽管这一部分也许是最令人沮丧的,但却是我最享受的部分。作者以极快的节奏和极疏离的情感营造出了梦境般的氛围,好像我我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但却无能为力地改变任何事情。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天下万物,终将散去,对于这个筵席而言,没有什么所谓的结局。
我并不对男性角色特别感兴趣,当我读到他们的部分时,我往往会嘴里喷骂一通然后算了事。他们都像畜牲一样,没什么可值得一提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关于冷清秋的想法想要表达。在讲她之前,我想到了《金》中有关民国红楼梦的说法,许多人物在红楼梦中几乎都有对应的原型。举个例子,冷清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的形象,而白秀珠也很难说她到底是不是薛宝钗的升级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冷清秋。她的才学无可否认,在这本书中,只要涉及到文字方面的功夫,要么是她的作品,要么是经过她的品鉴。然而,除此之外,我认为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她的形象并没有太鲜明。"半新不旧"这个说法已经足以说明一切,她学了很多东西,却常常与古人的观点不一致。口头上说着自立自强,但行动上却充满了虚荣贪婪的迹象。她并不完美,她思考了太多,却很少付诸实践。在她没有握住一些繁华的时候,她表现出的"放下与看淡"实际上是虚伪的。然而,从中段开始,她置身于繁华之中,却能够独自思考和生活,真正地展现出了她自己的个性。她之前思考的东西终于能够转化为她的行动,她突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可以盛放她的才华。可惜的是,这种清晰的形象非常短暂,她的盛开与消磨一样快速。在婚礼之后,她仿佛突然开始消失了,她的形象逐渐模糊,好像整个人格都隐藏起来了,最后彻底消失了。这种极端悲剧性的自我压抑,与其说是时代的产物,不如说是婚姻的恶果。她依附、倚仗、崇拜,不惜献祭。她一心以为婚姻是基于爱情的,然而她没意识到,爱情是自由的产物,进入婚姻之后,人格自由消失了,爱情怎么还会存在呢?它只能成为遮羞布的借口。后来,冷清秋的人格几乎消失了,但突然又重新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尖锐到要刺穿这个噩梦。尽管与中段时那样直接地描述相比,她现在做出突破,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些光彩。这正是这个噩梦还有一丝生命力的证明。在失望之后产生了憎恨,憎恨带来了清明,她终于掌握了她曾经幻想过但从未真正拥有过的自尊和骄傲,她放下了迷惑虚荣,重新发现了繁华和锦绣的意义。她的人格在这时完全展现,荒芜无法限制她的呼吸,即使是整个世界也不足以满足她的生存需求。她飞翔的那一刻,我从书中读到了清爽的自由之风。
先写到这里,之后如果有其他角色的想法,再继续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