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第一次前往大同,只给自己安排了三天两夜的时间,但这次经历却让我深深被大同的古建筑所吸引,以至于回来后我立刻购买了一些有关古建筑的书籍来学习。我还写了一篇游记,题为《一眼千年,大同古建筑漫步》。但是这篇游记只是浅尝辄止,无法表达我对大同古建筑的深深喜爱以及对其历史渊源的深入研究。
在我去大同之前,我先阅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南老师的「建筑史诗」系列书籍。其中一本是《木骨禅心》,这本书讲述了中日早期建筑渊源以及日本独特发展。书中提到,佛教文化在飞鸟时代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间接传入日本。而隋朝和中国南北朝的建筑形制布局和技术也随之传入。这些信息让我开始深入研究,并且产生了对古建筑的强烈兴趣。
我发现,奈良的法隆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在「圣德太子」筹建的奈良法隆寺中,有一处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即西院伽蓝(金堂、五重塔、中门和回廊)。在法隆寺的金堂木结构中,我发现了勾栏人字拱、佛衣纹样以及飞天壁画,这些元素都可以在「云冈石窟」的石刻中找到相似的样本。这让我开始思考日本寺院中是否存在着中国北魏时期建筑的影响。与此同时,法隆寺的整体布局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平面布局形式,即四面回廊环绕佛寺主体形成的封闭矩形院落。
然而,法隆寺的五重塔和金堂形成了一个日本特有的非对称美学。这让我想起了日本人在创造平假名时借鉴汉字草书的形状,发展出了独特的自我风格。这种在借鉴中吸收和内化的能力,正是日本文化的魅力之一。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法隆寺,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宫殿大工匠「西冈常一」的纪录片《向鬼去问宫殿木匠西冈常一的遗言》。这部纪录片讲述了这位木匠的思想以及他在修缮宫殿期间的点点滴滴。西冈常一是专职宫殿木匠的稀少存在,正是得益于他们的代代修缮,法隆寺才得以保存至今。
通过观看电影和研究西冈常一的生平,我对木匠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不只是购买木材,而是要去购买一座山,因为他们需要寻找合适的木材来修建宫殿和寺庙。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自古名工多赤贫」。专职宫殿木匠不可以建造民房,因此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苦。然而,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一心一意修缮宫殿,这正是他们身为栋梁的体现。
西冈常一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从事农业的话,费时费力种出来的蔬菜,有多好吃啊、吃了的人的喜悦啊,都可以感受到。林业可不是那样,做得好不好,等我们死后才能看出来」。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考虑100年或200年后的事情。而专职宫殿木匠们却在修缮古建筑时,不会见到修缮的完成,他们所做的工作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和更持久的忍耐。
马未都在对《天地人三卷》写序时谈到,手艺都是通过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这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的热爱和理想,并且必须耐心、不受外界利诱的干扰。实现理想是十分困难的,但理想越远或不可实现,现实就越接近理想。
我深深被这句话所触动,因为它让我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专职宫殿木匠的一生就是这样,他们过着清苦的日子,但他们却保留了对古建筑修复的独特技术和知识,为后人所叹服。
我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古建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它们所传达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无论是大同的古建筑还是其他地方的古迹,它们都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保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