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汉字文化圈的特征汉字文化圈
所包含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朝鲜半岛(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另外,契丹人(辽朝)、女真人(金朝)、党项人(西夏)、回鹘人
蒙古以及越南以外的东南亚各国,虽然历史上与中国本土有密切关系,也曾接触过汉字,可使用汉字的范围极其有限,并没有被包括在汉字文化圈里面什么是训读?
1)日本训读的方法
训读是文体结构的分析
把古文翻成白话时,脑子里无意中却做同样的手续,跟训读没有两样颠倒汉文的语序,翻为日文,也叫训读
2)汉字的训读
汉字的日本读法。有“音读”(on-yomi)、“训读”(kun-yomi)两种。·“音读”来自汉字的中国发音,加入日语成分(如没有声调)而讹变成的所谓日本汉字音。而由于接受的中国发音来自不同时地,音读又分为吴音、汉音、唐音
最早传来的是吴音,隋朝统一中国以后,日本就派了遣隋使,接着又派了遣唐使,发现吴音是南方乡下音,鼓励改用汉音。很多汉字又有吴音又有汉音,部分字是吴汉同音,
汉文训读和佛经汉译
1)佛经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先用汉字音译梵文词,再把音译词加以意译,翻成中文词
例:先有“hikoji”等日语词汇,把它用汉字音译成“比古尼”,再把它翻成中文(“比古”是“彦”,“尼”是“舅”)作为汉语词汇“彦舅”(其实,中文没有这个词)。到了撰文时把次序颠倒过来,“彦舅”成了正文,“比古尼”反而退到注解
梵文的音和义都很重要
2)训读符号“レ”符号中国的是订正误写的符号,日本训读的“レ”是为了把中文语序颠倒改为日文语序的符号
颠倒符号「‘’」也传到日本,有时转用为训读符号
3)阅读次序一个字对两个字以上的训读,就用数字来表示次序,如“登二高山一”读为“高山登”。这样用数字来表示阅读次序。
日本的训读
(一)训读的语言观及世界观
日本借用外来思想保持国体
1.日本的悉昙学:算是密宗中的一门学问。佛教密宗认为梵文每个字都代表特定的佛或菩萨
中国自居天下中心,自称中华
佛教徒认为印度才是世界中心,中国反而是边土
日本借用印度的宗教权威,抵制中国的影响,保持日本的国体2.日本人接受朱子学,强化以日本为中心的思想
“尊王攘夷”的“王”看成日本的天皇,将中国视为夷狄
(二)训读的演变
1)日文片假名是专门为了训读而产生的字体平假名则是汉字的草体再加简化
2)汉诗和和歌训读可以明确地分析文章结构,能够给读者提供读法和解释。
汉文训读和汉文本身具有同等的价值。汉诗和和歌具有同等地位
3)训读工具
点图——文化密码各派之间点法不同,儒佛之间互有差异。各派均将点发视为最高机密
角笔——密码写作
木头、竹子或象牙所做的笔,削尖一端,不蘸墨水,直接用尖端压在纸上,使纸张凹进去,照在光线下,才能辨认。不少部分是用假名标汉字的读音、送假名或符号等有关训读的资料
4)日本的“唐话”与“华音”(底层与精英之争)
·平民阶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在日本火爆,唐话热,是对白话文的关心。
《三国志演义》日译不用训读,翻译成日语的口头语言
·精英阶级
不必依靠训读,就能直接了解原文。文人阶层建议汉文应该由“华音”直读,不应该用训读。
西化的知识分子都曾经学过汉文,有良好的汉文基础。也因此,无论西人著作的翻译或介绍西方文明的日人著作,都用汉文训读体。
5)晚晴中国从日本翻译西方思想
中国人远赴欧美,学习西方语言较困难,而日本既近,又算是“同文”,阅读日人已翻译的现成的有关西方文明的著作,是合乎时宜的方法。
6)训读演变时期与日本历史的政体演变同步古代律令国家时期(奈良时代、平安前期)摄关政治和院政时期(平安后期)武家掌权的幕府时期(从镰仓、室町到江户时代)近代(明治以后)
朝鲜半岛的训读
(一)谚——俗语,朝鲜人认为自己的语言相对于汉语是一种俗语
以“谚文”和汉字来翻译汉文典籍的朝鲜口语文就叫“谚解”音训并读
训读示例
“tenchi”是“天地”的音读,“ametsutshi”为“天地”的训读;
朝鲜训读法的消亡朝鲜先于日本,是随着华严宗的流入从新罗传到日本朝鲜汉字音的直读却易于推行。朝鲜也没有明确的训读废止论。
朝鲜采用朱子学以后佛教完全衰落
15世纪形成了拥有儒家素养的士人阶层,废用训读有了现实条件。
通于汉语的人认为华音直读有被中国同化之虞
(二)语言观及世界观
1.日韩的异同日语与新罗语(古朝鲜语)属于同一系统,语法、语序都相同。
新罗接受佛教比日本早
日本慈圆把白居易的诗翻为和歌,用以抵制中国过多的影响
崔行归把乡歌翻成汉诗,以图传播到中国,抵制中国影响
乡歌汉字和训读口诀字相同,随着训读一起没落
2.新罗佛国思想
根据文殊菩萨的启示,主张新罗王族与释迦为同种,因此新罗是佛国,也就是说新罗是印度的分国
天上桓因的庶子桓雄带了天符印三个和很多部属降到太伯(白)山(平壤附近的妙香山)顶神坛(檀)树下,与熊女结婚,生下坛(檀)君王俭。檀君奠都平壤,始称朝鲜。桓因是帝释天的别名,本来是印度教的最高神因陀罗,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住在须弥山顶的佛教护法神
3.韩国眼中的“中日韩”
1.中国(震旦)震旦”一词是梵语Cina-sthana的音译。Cina是“秦”的音译,也写作“支那”;sthana是土地的意思,“秦的土地”就是中国
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
震旦”既是“东方日出之方”的意思,朝鲜在中国的东方,岂不更有资格当上“震旦”?这就是“三韩变为震旦”的根据
(2)日本(东尽之国)
东方的国家乃自称“日本”,既然是“日本”,再也没有更东方的国家了。日本东尽之国,就占了便宜。日本可以逍遥海外,不必向中国朝贡,能够维持独立性。
(3)朝鲜
朝鲜在中华帝国“帝网”之内,无法说朝鲜与中国对等。只能自居中国之位
4.训读在近代韩国的复活
西方文明的强烈影响之下,主角易位,日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接受日本训读的输入,朝鲜训读并未复活。
5.韩国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字,日本认为汉字是日本文字,训读的普及让汉字变成了日本本土文字
韩文词汇的绝大多数还是汉字的词汇,训读在韩国,可谓无其名却有其实。
6.日韩的教育
日本:热心教授中国度覅作品。一经训读,汉文变成日本文,就可以包括在国文里面。
韩国:既有国文系又有汉文系。汉文相当于第二外语。第二外语汉文课的主要教材却是朝鲜时期的作品。国文系研究韩文字的作品,汉文系专门研究本国汉文作品。
其他近邻民族的训读现象
(一)契丹——训读现象
契丹语是蒙古语族的一种,跟日语、朝鲜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
“颠倒其文句”“一字用两三字”都是训读,契丹语的翻译很可能用的是训读
没有用符号的迹象,只能称为训读现象
契丹大字,是模仿汉字的表意文字
契丹小字,是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可分为辅音、母音无法分离的音节文字如日本假名,和辅音、母音可以分离的音素文字如拉丁文字、韩文字等。契丹小字则兼而有之。
(二)回鹘
回鹘语是突厥语的一种,属于阿尔泰语系,大体上跟日语、朝鲜语是一个系统。回鹘人以粟特文字为基础创造了表音的回鹘文
回鹘语有回鹘汉字音,可以音读,也可以用回鹘文字书写,兼用汉字和回鹘字,汉字用回鹘语训读
宾动结构,翻译时须颠倒语序
(三)越南语(孤立语、训读现象)
越南语跟汉语虽然属于不同系统,却是有声调的孤立语,与汉语相同
越南语也可能有颠倒语序的训读,没有发现用符号的训读,只有类似训读的现象
字喃——表意文字:只取汉字音的假借字,利用汉字形声原理把越南语的发音和汉字组合,或依据会意原理把两个汉字结合,创造汉字所没有的独特文字,以及汉字的省写等多种。
越南的世界观——平等关系
把中国指为“北朝”,自称“南朝”,以示平等关系。对中国用中国皇帝册封的国王号,在国内却称皇帝,也用自己的年号。
朝鲜不敢称皇帝,也不敢立年号,一直用中国年号,日本单独称帝年号。越南可谓介于两者之间。
中国的训读现象
(一)古今语法的转变
广东话把普通话的“我比你高”说成“我高过佢”,语序跟古文一样,是保留古文语法;
普通话也可以说“我高于你”,是借用古文的语法,不是现代语的语序。
动宾结构趋向宾动结构,比拟句的形容词、副词,比较句的形容词由前到后,还有时地状语由后到前等等,这些都是古今语法明显的转变
古代汉语的语序跟英文相似,而现代汉语的语序则接近日语、朝鲜语的语序。
(二)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干扰北方人与文言文之间的隔阂,跟日本人差不了多少。他们把文言文翻成白话的时候,脑子里无意中进行跟训读同样的程序
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了给10岁的万历皇帝用口语讲解
东亚的汉文汉诗
在东亚,对汉语一窍不通也可以写汉诗:看字书、韵书硬背
唐代本来可以咏唱的汉诗(押韵、平仄规律本来是为此而定),脱离了实际语言,变成一种文字上的游戏
和歌、俳句、时调都是短诗,主要是即兴之作,也都不押韵
题材为情歌,挽歌和宴会、仪式上的杂歌,几乎没有讽喻诗
和以载道为主旨的中国汉诗大相径庭
东亚的变体汉文
1.吏文、尺牍文合称吏牍文——应用文
例:“仰”字一般是由下望上的意思,公文中有一种特殊用法由上向下推行
2.佛教汉文作为梵文的翻译文体,除保留部分梵文文体痕迹之外,出于宣教的需要也生发了种种变化
例:“以……故”的语法,佛教特有的文体
佛教汉文反映梵文文体,会有很多重复、罗列
初期的汉译佛经为了宣教的必要多用口语词汇,至唐代出现了使用大量口语词汇的禅宗语录,敦煌变文等民间白话文学也跟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3.白话文
汉文以外也有很多不同文体,如明清时代的白话文,从文言文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变体汉文
4.元朝“宣命体”在大家面前宣读的,如果没有助词,听众难以听懂
元曲的歌词有正字和衬字之别,正字主要是文言,衬字则多半是白话
5.朝鲜“吏吐文”“吐”指的是朝鲜语的助词、语缀,“吏吐文”是加上朝鲜语助词、语缀的吏文
6.日本侯文
“候文”,句末加“候”字,是日本近世流通最广的文
“候”是“有”的谦让语。
“尊候”指对方近况而言(宋朝书信中常出现),“候”转为名词
7.北京“汉儿言语”
北京是汉人、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色目人等很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中国北方语言长期受到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
“根底”、“官里做”(“做官里”)颠倒语法
8.女书
湖南江永的妇女们所用的类似汉字、却不是汉字的一种表音文字
书写妇女之间的书信和她们爱好的歌曲、说唱文学等
平假名是妇女的文字,当时称为“女文字”
认为女人不必读汉籍,不必学汉字,懂平假名就够了
平假名写的“物语”小说
朝鲜的训民正音,一般被称为谚文,谚文也可以说是女性文字彦文书写宫中女流文学
假名、谚文跟中国的江永女书的不同点是男人也看得懂,也会写
文字有男女之别,恐怕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也可视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特征之一。
9.草书
中国草书只能用于个人笔记或亲密的私信,至明清两代已经很少有人用草书写信,公文更不用草书,成为书法艺术专用的字体。
平假名则是草书的简化字,于“候文”的流通,书信、公文,汉籍以外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无不用草书。草书成为通用的标准字体
朝鲜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谚简、谚文则几乎全用草书
朝鲜时代科举的答案也有指定用草书作答的
10.语言特色
日本的女房文学和朝鲜的宫中女流文学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文辞柔美,笔致细腻,日文、朝鲜文的本色,也算是梵文的特质
汉文(文言文)最重视的是简练,惜字如金
清代江南流行的弹词,以细致的笔调见长,婉转悱恻
如今的东亚文化圈如何看待汉字汉字文化圈的固有名词,本来是圈内基本用汉字写,读音各异
圈外则本着当地发音,用各自的文字写
例:法国paris,东亚各国根据音译各自书写巴黎
越南和朝鲜已经不用汉字,可“Hanoi”是“河内”,“Pyeongyang”是“平壤”,仍然可以用汉字写。
韩国把中国和日本的固有名词都改用中日的发音,用韩文字来写
“首尔”的韩国发音是Suyi,日本发音是Shuji,越南发音是ThưNhĩ,都和Seoul差得远。“首尔”只能在中国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