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当当网)
2004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的设立向全世界的华语写作、华语思考致敬。在当时,这是一种对华语文化的认可和尊重,也是对华语作家和思想家的肯定。而在2019年,我们所处的社会进程迅猛发展,仿佛一过了2020年的开年,我们便会踏入另一个新世界。然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一切,人们被迫居家,开始对未来产生种种遐想和思考。
2022年,时间的眼睛注视着何处,是留在过去还是聚焦当下,抑或是展望未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然而,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创刊20年之际,《时间的刻度》应运而生。它承载着我们的探索,从过去到现在,探寻时间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又从时间中回溯到了什么,时间是否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痕迹,我们又应如何面对、体验时间的刻度。
在过去的20年里,新京报每年评选出最有价值的书籍。从书籍的角度来看,我们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思想的进步,也见证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这并不仅仅是文字的流转,更是我们与时间的对话和交流。
然而,要寻找时间的刻度在哪里并不容易。关于时间,我们常常感觉它在匆匆流逝中走得太快,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节奏下。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怀念过去或者品味当下,我们似乎总是匆匆忙忙地赶着时间的脚步前行。
个体而言,某个特殊的大事件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看到曾经细小的点滴,我们只能透过那些重大事件来感知特定时代的时间刻度。即使是一本书,也承载着时间的刻度。《时间的刻度》从20年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出版的作品中回顾了新京报的发展历程,通过书籍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过去20年的时间刻度。这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从而明白时间在那个时代中刻下了什么,又给予了我们什么。
人的一生是否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确定的自我存在?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很多人。在解决了生活基本问题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存在的意义。从个人来看,追寻某种成就感或者价值感可能是答案所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时代、历史的追随和塑造可以给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从整个星球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存在对于整个宇宙有何意义,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几乎每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默默地探寻这个问题。诗人和文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许更加深入和敏感。法国作家费德里克.帕雅克的《不确定宣言》通过瓦尔特.本雅明的一生来探索这个问题,试图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中找到文明的深度,寻求存在的肯定。然而,这本书的结尾却宣告了对不确定未来的探索失败。
在《时间的刻度》这本书中,我们通过对过去20年文学作品的探寻,寻找时间的刻度在哪里,它又给予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内容。穿越20年的光阴,我们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到了时间刻度在过去时光中的不同时间段里人们追求的是什么。
对于历史上的小人物而言,时间是否具有意义?小人物的存在似乎微不足道,然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重要的。纵使世界没有了我们,时间仍会流转,生活不会停止。卡洛.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讲述了一个400年前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他的一生被尘封在档案袋中,历史学家将它找出并归还他应有的尊严。历史上的小人物就像我们一样,虽然数量众多,但仍然是重要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光芒。尽管微小如沙尘,但我们都有能力让自己的想法成为现实。正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所描述的那样,思想的光芒在岁月中闪耀,持续地影响着世界。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因为书籍的流传和传承可以弥补人类短暂一生的不足。先人们对时间、世界和一切事物的思考都是我们后来人应该学习的。通过书籍,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化,记录下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时刻。
20年看似长久,却又如此短暂。《时间的刻度》带我们穿越这20年,让时间变得鲜活而具体。时间的刻度是我们与历史的对话,也是我们与自己的交流。通过书籍和文字,我们能够感知时代的变迁,记录下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时间点。
《时间的刻度》是《新京报》旗下书评周刊创刊20年的巅峰之作,文章已经带我们探寻了时间的深度,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进行思考。它让我们发现时间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启发我们积极思考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