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简单的逻辑学简介,就逻辑论证的部分没什么难度,演绎法,归纳法,论证的要素和注意点,其实日常只要不糊涂仔细一点,一些逻辑论证的谬误都能辨别的出来。
逻辑学的目的在于探究事物的真相,并且要坚信真相的存在和可探究性。这是因为逻辑的原则中存在两条基本原理:
1. 排中律:A就是X,要么是Y,不存在既是X又是Y,无中间态。矛盾律也是同理意思。
2. 充足率:即因果律,万物皆有因,没有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由于这两条原则,事物都能定性且能溯因。这样的定性以及溯因过程构成了事物的真相。然而,这里出现了一个疑惑,即与物理学的相关性。根据我的浅薄认知,量子力学中存在“薛定谔的猫”,“概率云”,“量子纠缠”,“量子涨落”等现象,似乎违反了排中律和充足率。根据作者的观点,这些违背逻辑原则的现象只是表象,尚未有更深层次的真相被探明。不过,从目前的科学实验和数据结果来看,量子力学的“统治力”日益增强。那么,按照逻辑原则之外的事实就是真相吗?
此外,在数学中还存在哥德尔定理,即存在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命题。换句话说,针对这类命题,可以说:“此命题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根据哥德尔的推导,这样的命题似乎应该是正确的,但同时却违背了排中律。
以上疑问使我对逻辑的基础原则产生了困惑。逻辑的原则是为了保障论证推导真相的严密性,然而,存在与逻辑原则不符的“真相”。那么,逻辑与真相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
另外,全书中除了简要介绍逻辑论证的部分外,还提供了一些构建逻辑思维的建议。其中最令我困惑的是以下这段:“……质量根本不可以被量化,因为如果质量可以完美地用数学来表示,那么数量和质量之间界限的基础就将消失。我们根据光波的波长来定义蓝色,但是我们看到蓝色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光波,只是蓝色。数字的经验不等同于数字背后所代表的质量的经验。我们在纵容一种关于精度的假象,似乎只要质量被量化了,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它。”这一段让我完全不理解,如果不用物理量来更精确地描述事物,又如何更好地把握质量呢?如果不用光波而用天空或大海来描述,我眼中的大海是否与别人眼中的大海相同?如何区分冰和水?如果不用温度和相态参数,又用什么更好呢?作者前面提到要用客观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命题,但是现在却说量化参数并不适用于更好地描述。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