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彭的《草中鸽》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像草地上的鸽子一样相聚、偶遇、错过,生活处于暴力和绝望、仇恨和意识形态的威胁之下。他们时刻面临恐惧、孤独和存在之空虚的阴影。这种描写让人深感战后时期人们的苦难和无奈。
《草中鸽》是克彭“战后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2023年遇见的最后一位宝藏作者。这部小说对战后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描写,无论是阅读还是观影,我一直对这个题材非常感兴趣。
克彭在完成这几本作品后基本上就封笔了。他在早年写了两部作品,原计划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再写四部,但不幸的是由于生活的变故未能实现。然而,他接连写出了《草中鸽》、《温室》和《死于罗马》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小说,被誉为德国战后文学的高峰之作。
当《草中鸽》刚出版时,遇到了不少质疑。不过,最不留情的评论家后来竟然郑重撤回了质疑,态度180°的大转变。他对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称赞,认为其中10页到20页展现了一种充满艺术性的结构,并恰当地使用了内心独白将历史和当下、梦境和体验、原初记忆和现实相互交织起来。
这部作品与其他意识流作品有很明显的差别,它深邃而又好懂。虽然一开始容易陷入琐碎细节,感到一头雾水,但并不妨碍津津有味地阅读下去。我猜这可能与作者早年的新闻记者从业经历有关。他对事物的描述带有新闻通讯稿的节奏感,即使是虚构的也描摹得精准利落。
“信徒跪倒在地。从高处往下看,他们就像是一群忧虑憔悴、惴惴不安的老鼠……自身的清醒与冷静令神父感到苦恼。正在祈祷的老鼠们的窃窃私语像沙粒一样落在他身上。坟墓的沙粒,不是圣墓的沙粒,沙漠里的沙粒,荒漠里的弥撒,荒漠里的布道。”这段描写非常精准,意象丰富而不感冗余。跳跃的词组频繁出现,为情绪而生,反而稀释了压抑感。
此外,小说的结构布局也具有开创性。需要读几遍才能体会到现实与心理活动、客观与想象的交织。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福克纳在意识流方面的贡献,克彭在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创见。然而,克彭塑造的世界中细节虽多,情节流动却相对快速,阅读体验更加顺畅。
在阅读《草中鸽》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平常和秩序的可贵。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心理活动,沉浸于自我,又不得不与世界产生联系。妻子留守在家的丈夫去前线,她因为种族问题矛盾于胎儿的取舍。无法取得身份认同的高材生在不同的职业和地方之间流动。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原因,每件事都有其缘由,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将每个人紧密相连的网络。充斥着无序和混乱感。在这个普通的市井日常里,勾勒出了一个充满代入感的社会图景。这种状态非常类似当下的世界,每天都有无序和混乱感。
笔者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它让我想到现实中的平静和秩序究竟有多么宝贵。虽然规矩和秩序常常让人感到束缚,但离开它们也难以生存。虽然我们在这样的秩序中,那样的秩序中做着不同的螺丝钉,但如果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我更向往当下的平静。《草中鸽》中虚构的世界仿佛是另一个次元,他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读完之后有一种逃过一劫的庆幸之感。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惊喜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另外,不得不提一下书的装帧,它给人一种慢慢氛围感,连腰封都有质感,磨砂的半透明。附赠的鸽子插画卡片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