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的父亲逝去的四个字“决定离开”背后,承载了她对父亲生命抉择的深刻理解。虽然他有很多次可以放松,自由地离去,但为了儿女,他选择坚持下去。这不仅仅是亲生儿女的责任,更包括他心血中的文字作品,他的心头儿女。
朱天文说,死亡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无法当着即便是儿女的他人面前发生。在面对这场死亡的逼迫下,整个家庭被迫理性地平静下来,不谈论宗教的言词,而是学习他们的父亲以人间态度对待世界,像日照大地一样照顾好人和坏人。
然而,朱西甯这位作家却处于两边的边缘,他的存在被两边都轻视。他的前三分之一生活在“这边”(江苏),而他所写的故事发生在“那边”(山东),而我们读到一些常见的词汇(如“小小不言”)时,既感到熟悉又确定,这是我们的日常词汇,但在大陆作家中已经很少见到。于是他把所有大陆的记忆都打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写出来。
据说在德语中,“呕吐”和“交出”是同一个词。这或许也是朱西甯的文学人生的一种景象。他似乎想把他青年时期累积的全部经验,加上他后半生所做的全部功课,汇集成一部巨大而细致完整的辞典(所以这当然不像《铁浆》等读起来很顺畅的小说,但可能是他最想写的一部作品)。
读《华太平家传》是非常辛苦的,这种负累来自于他经常离题。朱天文说,这是她父亲的故意。他通过不停地逃避和躲避,拒绝着笔和结局的到来。
因此,这本书之所以难以完成可能是一种故意。它只是一份他完成的功课,而他已经完成了九次尝试(《华太平家传》始于1980年,十年间经历了七次修订和八次开笔,直到突破30万字的关口时,全书却被白蚁吞食殆尽。他第九次重新开笔,就是当前手稿)。这份功课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边缘,然后他自然而然地让它无法“写下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