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11月,我刚参加工作并回到公司总部出差时,偶然在一个同事的办公桌上看到了《最后一个匈奴》这本小说。当时,我并不是因为对这本书感兴趣,而是觉得我和这位同事并不是太熟悉。后来与这位同事熟悉了以后,在她的办公室里我才借到了这本书,并且她对我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陕西人,你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我拿了好久好久,以至于最后这个同事对我说:“那本书送你了,你记得要好好读”。快20年过去了,这本从借到送的书才被我真正打开来阅读一遍。当然,这与我要评价这本书的好与差并没有多大关系。
高建群给这本小说起了一个好名字:“匈奴部落路过陕北高原”,将血脉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延伸,撒落在陕北高原上的这些匈奴后裔坚韧地活着,苦难和贫困也伴随着他们一生。高建群的野心很大,他认为这本起了个好名字的著作是史诗级的传世之作,他为这本书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而耿耿于怀,这种自信和偏执本身就很陕北,很像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每一个人。
如果要将《最后一个匈奴》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任何一部小说进行比较,我觉得高建群在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上还需要更多的火候。小说中有许多关键的故事人物,但却没有把每个人都写得深入、透彻。每当我试图深入细节时,就看到作者忽然自作聪明地出来点评人物,这瞬间破坏了阅读氛围。作者既沉迷于野史,又扭扭捏捏地用正史来组织章节。小说的故事框架零零散散,充斥着“后边我们将会写到”这样的描述。我觉得最好的讲故事手法是,让听者对于故事的起源和未来走向都一头雾水。如果我的那位同事看到我这样评价《最后一个匈奴》,估计会气翻过去,也可能用手指着我说:“你以为你是谁啊。”是的,这样的说话方式,真的很有陕北的特色。
我在阅读《最后一个匈奴》的同时,也读了最近比较火的《换届》,这是张平的作品,他也是《抉择》的作者(最早读《抉择》是在这本书在《啄木鸟》杂志上连载的时候,大概是在95年或96年)。《抉择》后来被拍成了电影,非常红火,对了,还有李雪健主演的电视剧版,也很不错。《换届》是一本好小说,但这个“好”字仅限于它是一本好小说,而不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建群应该学习一下《换届》对于故事空间和时间的掌控能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