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这本作品客观公正、语言平实,结构精练,不枝不蔓,是一本高质量的海外汉学作品。通过引用书中的一段内容,我们可以回顾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并看到自诩文明的英国人、欧洲人的无耻行径。
在19世纪,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认为,来自中国的政治阻力才是英国没有从鸦片战争中获益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军队才能解决问题。帕默斯顿甚至提出了对中国进行再一次打击的计划,切断大运河的交通,以便对中国进行打击。他还认为,中国、葡萄牙、西班牙和美国等半开化政府每隔八到十年就需要敲打一次,他们的记忆库太浅而且对警告漠不关心。因此,他认为不仅应该让中国人见到大棒,还应该让他们尝到大棒的滋味,以便让他们向那个能够说服他们的唯一论据低头。
这种文化傲慢和经济迟钝最终导致了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也称“亚罗号战争”),战后中英两国又签署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满足了英国商人此前提出的要求,中国又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外国商人获得了自由进入中国内陆的特权。
然而,尽管中国在外贸总量上取得了很大的增长,英国对华贸易发展却相对缓慢,英国人为此感到十分沮丧。到1913年,中国的进口总量仅为庞大的人口数的人均1.61美元,排名全世界第83位。
在1890年之前,只有一种外国商品在中国找到了市场,那就是鸦片。然而,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署的条约对鸦片贸易闭口不提,鸦片贸易却以走私形式持续到1860年,当时鸦片走私量已是鸦片战争前的两倍。1860年签署的条约最终确定了鸦片贸易的合法性,鸦片成为外国在中国市场上最赚钱的商品。然而到了1890年,中国国内种植的罂粟切断了外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英国政府逐渐收紧了对中国的鸦片出口,并最终于1917年终止了这项贸易。同时,中国的棉纱和棉制品进口量逐渐上升,已经取代鸦片成为中国进口的首位商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进口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棉制品和鸦片占据了中国进口商品总量的五成到七成,但中国在一战后不再进口鸦片,棉纱和棉制品的进口量也持续下降。原因是中国国内类似产品的产量在不断增加。事实上,中国在1928年就成为棉纱净出口国,并在1936年成为了棉布匹净出口国。棉纺织品的进口量下降了,但用于支撑中国国内棉纺织业发展的原棉进口量却从1913年的0.5%增长到了1931年的12.6%。
这些数据和事实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挑战,以及中国与英国、欧洲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