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韩炳哲。韩炳哲的书读了四五本,都是小小的精致的。我在想用什么来比喻这位哲学家的书比较恰当。就像一支短效的强心针,使用之后可以让人达到“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哈哈。
韩炳哲的哲学文章一直在抵抗功绩社会、消费主义,呼唤一种诗意的生活。在这本《仪式的消失》中韩炳哲在号召仪式的回归,对世界“仪式,像房屋一样保护着我们:它让人感到可以栖居,例如哀悼……”
为何要坚持仪式?仪式塑造了生命中的基本过渡,它们是闭合的形式,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会一滑而过。这里的仪式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仪式感,但是似乎有相似之处。不过不要忘记,我们如今的仪式感大多数都被消费主义控制,这肯定不是韩炳哲提倡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仪式消失?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错。生产强制褫夺了物的持久性;互联网内容瞬息万变,不容片刻停留;注意力缺失症,一切都是广延式的连环感知,只是表面关注;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人的生命等同于劳动,而劳动属于世俗范畴,休息属于神圣范畴。
在这里韩炳哲金句频出:“点赞、加好友和转发不会形成共鸣的土壤,它们只是在放大自己的回声”,“深度注意力恰恰形成于仪式和宗教实践”,“重复让时间停驻”,“自恋性是共同体的敌人”,“能指的过剩也是仪式的标记,能指的过于丰盈,令语言显得神奇、诗意、充满诱惑力”,……
在书中韩炳哲提到匈牙利作家彼得纳达斯的散文《谨慎安置》中,描述了村民们定期在一棵野梨树下弹唱,静思的场面。这就是一种仪式。他们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文化。在这里韩炳哲认为世界过度开放,去边界化,去地方化成为主流。全球化造成了同质化的地狱。像这样的地方文化也越来越稀少。
最后几章里韩炳哲用“从决斗和无人机战争”、“从神话到数据主义”、“从诱惑到SQ片”几个例子对仪式的消失进行了反复论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