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评议主要围绕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展开,对与茶馆有关的多种业态的起伏兴衰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尽管有些句子不是春秋笔法的借古讽今,但依然能引起强烈的感触,因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作者在提到《茶馆》中多次出现“莫谈国事”的时候,强调这突显了清政府对庶民大搞思想钳制,将防民之口放在甚于防川的反动行为上。这一观点引出了对清朝实际执政者不愿意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体制改革的责任的评价。他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但主要责任在于清朝实际执政者不愿意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体制改革,而不是洋务派汉臣。
对于咸丰年间改革派重臣肃顺的悲惨结局,作者写道,这一举动实际上在八旗社会内部引发了恶果,使“改祖宗的章程”成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尽管晚清五十年间有许多旗人深入反思,但是,一想到像肃顺这样出身宗室、生前高居御前大臣的重要人物因此丧命,谁还敢重蹈覆辙呢?
谈及茶馆转型为大学师生提供住宿的时候,作者简要回顾了北京高校的发展史,并指出袁世凯对文人的态度多是防范过于亲睦。特别是在他谋划洪宪称帝时,无论是新派知识分子还是经历过前清科举制度的旧文人,都对他行为中的历史倒车进行了抨击和反对,甚至包括他的老部下段祺瑞等人在内。
至于茶馆说书题材和篇幅的变化,作者指出由于观众社会出身结构的变化,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壮劳力和口子师傅不可能像旗人那样,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每天去听长篇大书,也没有充裕的闲情去品味书中的深奥内容。他们更喜欢听短平快、内容轻松诙谐的故事,以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找到片刻的快乐。
最后,作者指出茶馆这种业态的兴盛和衰落也是政治、科技、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即使是优秀的个体也很难抵抗时代变迁的洪流,这也基本上符合投资中“顺大势,逆小势”的原则。
作者还提到自己曾经研究过咖啡馆,指出中国茶馆与西方咖啡馆的发展几乎是同时的。咖啡馆在欧美成为公开交流思想、艺术、时事、商业等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发展受到的干预相对较少,结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牛津和剑桥,咖啡馆成为大牛云集高谈阔论的“便士大学”;在巴黎,咖啡馆成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孕育地;在伦敦和纽约,咖啡馆发展成为全球最知名的证券交易所。作者建议对茶馆和咖啡馆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使得本书更加出色。
通过对内容的深入探讨和详细分析,这本评议给读者带来了更深度的阅读体验,让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茶馆这一业态的历史背景和变迁。对于茶馆与社会变革、政治演变等之间的联系,也提供了清晰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作者对咖啡馆与茶馆之间的比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对比来理解茶馆的发展历程。整体上,这本评议在内容上展现了更大的深度和丰富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