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工作,这是一个复杂而且深刻的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而劳动,每个人都需要自己觅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社群,合作共同寻求食物,每个人努力工作,并分享他们所得到的成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阶级出现了分化,社会逐渐形成了国家。个人付出与得到的比例开始由上层阶级决定。没有工作能力或最底层受到最多剥削的人,通常成为穷人。经济理论诞生并在道德上给出了人们必须工作的定义。生产力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满足了“工作伦理”所包含的两个前提,即付出才有收获,以及工作本身具有价值、是一种崇高且激动人心的活动。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都在推动这个工作机器的运转。他们宣扬人们应该向往并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满足一定的既定需求,人们才会停止进一步的工作。因此,他们利用“工作伦理”来塑造社会,并将人们变成标准化的螺丝钉。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资本的需求。于是消费主义产生了。这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社会,而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消费社会中,无法达到标准的人就成为了新的穷人。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能够消费多少而不是应该消费多少时,我们已经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无法达到标准的消费者会产生心理上的影响,感到自卑、被抛弃和被排除在外。唯有努力克服这种不合格的标准,才能摆脱心理困境。因此,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贫穷最初指的是无法满足或只能基本满足物质生存的状态,然后演变为无法达到社会生活水平的状态。进入消费时代后,贫穷意味着成为不合格的消费者,即消费能力未达到社会水平线的人。一路走来,我们都被资本裹挟着。除了睡眠,我们花费人生80%的时间用于工作或上下班,不断赚取更多的钱,却发现钱越来越存不住。我们买更好的房子,为孩子报更好的兴趣班和学习班,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追求更高品质的食物,参与双十一购物行动。所有这些都是必需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并回归最基本的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在城市中的工作,选择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过上“无事可做”的悠闲生活。在许多人眼中,他们被视为不理智和不负责任的,对未来不负责任。但谁又能真正了解呢?也许这正是打破现有局面的开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