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73年的弹子球》村上春树
1. 天空无一丝云絮,然而整体上还是罩有一层春天特有的朦朦胧胧的不透明面纱,天空的湛蓝力图透过这虚无缥缈的面纱一点点透出。阳光如细微的尘埃悄无声息地从空中降下,不为任何人注意地积于地表。温吞吞的风摇晃着光。空气恰似成群结队在树木间飞行的鸟一般缓缓流移。风掠过铁路线徐缓的绿色斜坡,越过钢轨,不经意地震颤树叶、穿过树林。杜鹃鸟的叫声成一直线横穿柔和的光照,消失在远处的山脊线。一座座山丘起伏着连成一排,如熟睡中的巨猫匍匐在时光的向阳坡面。
2. 直子摇摇头,一个人笑了起来。那是成绩单上清一色A的女大学生常有的笑法。笑得活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边的柴郡猫。她消失后那笑也没消失,在我的心里留了很久,不可思议。
3.“幸福?”“从远处看,”我边吞虾边说,“大多数东西都美丽动人。”
4.“我却什么都没有。”“也就无所谓失。”
5.“迟早要失去的东西没多大意义。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6.黑暗呈平面,平展得不可思议,仿佛用快刀将不具实体的物质一片片薄薄切开的切面。奇妙的远近感统治着黑暗。巨大的夜鸟展开双翅,轮廓分明地挡在我们面前。
7.我们再度陷入沉默。我们共同拥有的仅仅是很早很早以前死去的时间的残片,但至今仍有些许温馨的回忆如远古的光照在我心中往来彷徨。往下,死将俘获我并将我村上的第二部作品,也是关于“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与《且听风吟》的任思绪,情感自有书写于纸上相比,《球》的主题更为明确——寻找。
2.一个改变:乖戾感。《球》的字里行间依然充盈着村上特有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但又多了一份乖戾感(违和感)。24岁的“我”应算事业起色不错,但在人际关系中却无人另其感兴趣,直子也罢,双胞胎也罢,“我”从未表现过真正爱她们,只是在离别时表达不舍。相反我会西装革履地去寻找“站台上奔跑的狗”,会以康德的话语为配电盘致悼词,会寻找三年前的弹子球机“宇宙飞船”,“人像机器,机器像人”,这是村上笔下人身处社会的乖戾感,独立于社会之外,寄托情感于物,由此引发从自我疏离感到自我同一感的寻找。
1973年的弹子球
7.7
[日]村上春树/2018/上海译文出版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