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是有一点疑惑的。"呼喊"是一个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而"在细雨中"就显得有点平淡了。这两个词语搭配在一起,总觉得有点"不般配"。然而,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我才慢慢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整本书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平静述说旧时苦难生活的含义。换成"在暴雨中"、"在暴风雨中"反倒显得有点用力过猛。
整部小说以"我"(孙光林,孙广才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的视角出发,从"我"被家人抛弃,离开南门开始,又以"我"被收养家庭弃养,回到南门结束。通篇没有一个明显的时间线,而是以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小人物为主线,刻画旧时普罗大众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
孙有元(孙广林的爷爷),一个因为上山摔伤了腰而不得不在两个儿子家来回奔波、苟延残喘的老人;苏宇(孙光林难得的几个朋友之一),一个本来有机会活下去,却因为父母、弟弟的屡屡忽视而丧命的年轻人;国庆(孙光林在寄养家庭时结交的朋友),幼时被父亲抛弃,而后与楼下的婆婆相依为命,最后却因为年少时一段稀里糊涂的爱恋,将自己送进了局子;鲁鲁,一个缺乏母亲关爱的单亲家庭小孩,为了保护自己,屡屡打架斗殴,甚至于虚构了一个"哥哥"来安慰自己。
细细品味书中的人物形象,你会发现每个人基本上都有着每个人的不幸。这种不幸不是由于自身不努力,或者自身天赋不够造成的,而是大环境所致。当基本的温饱问题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子女的成长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及情感的归属问题呢?每个人基本上都是麻木地活着,就像待宰的牛羊,虽眼含热泪,却也只能绝望地放弃挣扎。就像经历苦难的人们,只能在细雨中平静地呼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