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本书中的故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寓言。它通过描绘主人公对于爱情和人生的追求,对于我们关于爱情和幸福的认知提出了质疑。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新时代思想的一种废弃物。它呈现了一种对于爱情的理想化和完美化的观念,以至于失去了真实性和现实性。虽然我无法理解女主人公阿莉莎童年的遭遇,但她对待自己的人生和恋爱方式却是令人费解的。
爱情本身是需要冲动和激情的。在某个时刻,通过彼此的言语和行为,两个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可能会转化为真正的爱情。当男孩向女孩求婚时,女孩心动了。他们决定在一起,并彼此发誓永不分离。这是爱情的真谛。
然而,在这本书中,人物们对于追求的东西似乎是那么超然和理想化。男主人公认为,他的永恒之爱必须是能弹钢琴、善解人意、有共同爱好、阅读高雅书籍的女主人公。然而,当女主人公卖掉钢琴、更换书籍时,男主人公认为她庸俗了,也不是真正的她了。我觉得这种观念有些可笑。
按照这样的论断,那么我在18岁喜欢的女孩子,我在48岁就不喜欢了吗?因为她容颜老去了,芳华已逝。以前,我一直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认为只有与精神上有共鸣的人才能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伴侣。我曾对父母说过,如果我不足够爱一个女孩子,我哪有勇气与她一起度过余下的几十年。然而,我现在意识到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澎湃的爱情只是驱动我们走向彼此的动力,它并不足以让我们一直相爱。爱情是不断寻找和发现这份动力的过程,只有找到了它,我们才能实现爱情的永恒。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中的人物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是有所偏差的。
关于女主人公,我依然能够理解和同情她悲惨的遭遇。我可以代入其中,理解她的行为。但我并不认同她对待爱情、自我和人生的态度。无论是对于爱情,对于自我,还是对于人生本身,她都不应该如此终结。正如顾城的诗所说:“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我认为这种避免是对于人生的一种逃避,不应该被接受。
我一直幻想着这本书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放下彼此心中的枷锁,共同面对现实,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当我读到那封信,得知阿莉莎已经去世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杰罗姆和阿莉莎彼此写信,互相陪伴,倾诉彼此对对方的喜欢和爱慕之情。最后,正因为彼此不愿正视现实,用尽全力,耗尽一生,最终只是为了诠释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爱”。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爱情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精神上的共鸣和一见钟情。爱情是与柴米油盐,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相伴的。它是我与你共度余生的每一天,在人世间寻回遗失的亲人。它是我披荆斩棘,遍体鳞伤,然而又甘之若饴与你相守的每一刻。
爱如果不能让我们一起成长和奋斗,如果不能找到与之共同走向未来的伴侣,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爱意如风卷起,风止意难平。愿我们能够正视自己和当下的现实,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