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放空了两年,我借地利生出了一个新的爱好——看庙。无数次被山西的地上瑰宝刺激得汗毛倒竖,使我对表里山河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看过的这些庙中,大多数是保护着的古刹古观,也会在走访途中偶尔遭遇那些失之旷野的残垣断壁。这些令人惊叹的景象,随便一个放在其他省份可能就会变成万众敬仰的5A级景区,在山西却只能被挪用做仓库、教室、校舍,或者任其荒废。这让人产生疑问:“山西古庙为何留存众多,为何这般破落?”
古庙留存众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建庙的数量较多,这与山西历代经贸发达有关。据说唐时天下铜钱近一半出自山西,河东池盐、潞州丝绸都是流通广泛的硬通货,宋代边贸、明清晋商更是使三晋大地富甲一方。山西地处中部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可耕地十分有限,普通百姓靠天吃饭,对信仰空间的需求巨大。因此,有钱回乡建庙就成为山西人回馈乡里的重要方式,也是在外乡打拼的老板们最能在故乡展示自己成就的机会之一。
古庙中信仰的多样性也是山西庙宇众多的一个原因。在山西,除了常见的佛、道、儒、宗族祖先信仰外,还有炎黄二帝、尧舜禹、皇天后土等不常见的信仰对象。不仅如此,还有地方神人如唐叔虞、窦犨、狐突、赵武、三嵕、崔府君等等。因此,山西的古庙建筑呈现出多元的信仰生态。
除了建庙多,山西古庙保留下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毁庙较少。虽然从直观上猜测,毁掉的古庙可能比保留下来的要多,但要么基数大,要么别的省份毁得更多更彻底,导致山西现在坐实了地上文物第一的位置。这可能与山西人的较真执着有关。在山西,人们普遍认为两件事不能干:一是不能拆庙,二是不能拆戏台。干这两件事会对当地人造成最大的伤害。因此,古庙虽然可能被挪用或废弃,但从来不会被主动拆除,这也为我们今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断桥流水畔两车相逢时的意外际遇。
古庙破落的原因也是类似的,没有经济需求和人口流动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山西的经济重心转移和人口流失使得山西的存在感减弱,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神格失去了重要性。人们失去了故乡的依托,失去了宗族的联系,只能在物质上炫耀自己的成就,修庙逐渐失去了舞台和观众,变得落寞了起来。此外,古庙曾经承载着教化百姓的功能,壁画就像教材一样,为偏僻的村镇传授忠孝贤愚、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然而,现在除了艺术家和收藏家,谁还会关注那些生动的塑像和壁画呢?
然而,被遗忘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好的一面是,被遗忘的古庙更好地保留了时光的痕迹,逃避了翻修带来的破坏。然而,保护古庙也需要权衡利弊。有时,县里的企业家会捐巨资对古庙进行修缮,但修复后的古庙丧失了原有的信息和历史感。正如作者在诸龙寺篇中所说,即使这些破庙被修复,如果没有人来守护或探访,修复又有何意义呢?
对于山西古庙的未来,我也说不好。即使这些破庙修复好了,如果没有人来守护和探访,那为什么要进行修复呢?最后,我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出版一本关于山西看庙人的书籍,我一定会购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