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一部分人的阅读兴趣正逐渐转向历史。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历史循环和各种矛盾的再现使得这个观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留名青史也是很难得的,历史上的一行字可能默默见证了多少人的一生。比如,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在亲王笔下竟然成为了9万字的《长安的荔枝》。而十个字“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却是形容大唐安西军孤守四十年的经典之作。再比如,合川钓鱼城的抵抗,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如果没有这场战役,我们也许无法想象那个世界会是怎样的。
关于王玄策,他的生卒年份不详,是洛阳人,曾多次出使印度。他曾任职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然后就消失在历史中。
在短视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历史的时间线与其他重要事件的对比。比如,宋哲宗绍圣三年,牛津大学成立;清康熙二十六年,牛顿的三大定律发表;同治六年,捻军和湘军大战之时,《资本论》问世。清代虽然看似古代,但在现代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十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近代通史》也终于面世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被提起的频率也很高。不得不提的是,他在学术界的评价,他是最早开始收集和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人,也是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他提出了建立研究和写作中国外交史的新标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学派。至于他的后期政治立场,我们暂且不评价。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和《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三篇文集合集,大致都是在1930年左右发表的,当时蒋廷黻还在清华任教。蒋廷黻在书中自述,这本只有五万多字的小书只是他凭借对中国近代史观感做出的“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希望读者只把它当作一个初步的报告来看待。《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和《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代史大纲》一章的扩展。
蒋廷黻的写作风格注重分析、综合和对历史整体的理解,他的书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史料,他很快地带过了许多时间、人物和事件,更多的是关注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比如他对中西关系的评述:“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再比如他对士人阶层的分析:“以林则徐为例,他更看重个人的名誉而不是国家大事”。以及清代军队的腐败无法抵御太平天国的攻击,于是开始培养私人武装,先后出现了湘军和淮军,最终出现了北洋军阀。《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提到了“民代海运实则太监私利的表现”。在《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俄国以助攻为借口,实际上却侵略了我们的土地。这些都是书中的观点。
当然,毕竟人是有立场的。这本书中建立的分析框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经历和政治取向,为学者们的政治主张服务。然而,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应该深思熟虑。蒋廷黻所写的这本近代史,之所以经久不衰,不再提及他的结论,而是对近代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评判,这些评判都多少有些道理,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小林泰三说:“人类无法正确、完整地理解历史。在试图理解的时候,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新的事件。所有事件全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着。要将它们一个不漏地考虑在内,根本做不到。连这一刹那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事情。但即使如此,历史还是可以学习的。在人类被赋予的有限的智慧范围内,理解历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作为引导自己的科学去理解”。
这本书正是一个如何正确阅读历史的生动教材,通过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