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空洞的赞美之词,情节真实而不枯燥,阅读过程十分流畅。而书中的序言和后记更是让人感动,甚至比正文还令人震撼。作者的话朴实无华,一方面是因为他亲历了苦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对思考的热情。
首先,在后记中,作者提到了与本书相关的两次经历。他在1942年和黄泛区的流亡经历让他亲身了解了难民的家史,为幸存的难民写下了祭文。这些经历不仅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更决定了他人生的方向,成为了影响很多人命运的重大事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经历是他们一生所投入的心力。因此,我相信作者所选择和表达的小说素材,即使有些内容需要文学化和理想化,也并没有脱离现实。此外,作者还提到了王火的《战争和人》,魏巍的《东方》,以及萧克的《浴血罗霄》。了解了这些作者也亲身经历过小说的主题后,不禁让人深感敬佩。
其次,在后记中,作者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识也令人震撼。这种情感并不是作者单方面地影响着读者,而是作者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同样存在于的情感。这种共鸣让人难以忘怀,甚至比阅读小说的正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充满着作者为经历苦难与重生的民族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最后,在后记中,作者对于思考的重视以及他踏实思索的写作品格也令人敬佩。从他的选题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文学主题的把握。他选取了农民家庭和小农经济破产后农民进入城市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角度,揭示了民族经历劫难的根源在于历史沉重的包袱和生命力的强大。他对妇女命运和性格的理解和刻画,也对农民内心封建意识的无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些内容都传达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和认知。与其沉溺于自我的感受,他更加关注社会、关心苦难以及关心人。他的歌颂不单纯是为了歌颂,而是来自一位有情怀的作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