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意味着人们会根据成本和收益来做出决策。然而,行为经济学指出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结合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
沉没成本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们由于之前的投入而难以放弃的东西。例如,在越战中,美国由于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很难选择撤军。
另一个概念是机会成本,指的是当我们进行某项活动时,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现状偏见是指人们行为的惯性,即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进行交换,人们更愿意保持现状。有时即使有充分的理由,人们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比对收益的反应更强烈。根据研究,损失带来的痛苦大约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两倍。
禀赋效应是指与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更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现状偏见和损失厌恶。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将消费、财富和收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这种分类方式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和行为。
人们喜欢贴标签,当金钱被标记为“存款”时,人们不太愿意将其取出来。
人们在小事上往往做得更好,因为有多次练习的机会。然而,在重大决策上,由于缺乏练习的机会,人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在午餐、牛奶、面包、衣服、汽车、房子、职业和配偶等选择中,人们经常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出最佳选择。然而,在购买房子、选择职业、配偶或养老保险等方面,我们缺乏这样的练习机会。
在判断生命的价值时,统计意义上的生命和可识别的生命起到不同的影响。人们对可识别生命会有同情感和情感反应,而对于不可识别生命则没有。因此,当出现关于有癌症女孩等可识别生命的新闻时,人们更愿意捐款。然而,对于医疗系统升级统计的拯救人数,人们则没有同样的行动。
敏感性递减是指对于相同的变化,我们对于现状的敏感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指我们对于现状的敏感性会呈现出递减规律。
人们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人们更关注财富的变化,而不是静态的等级。我们对于生活的变化会带来欢喜或痛苦的体验。
价格铆钉是指对价格的参考点的依赖。我们往往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决策。
人们对即时消费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我们可以在决策之前先睡一觉,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做出决策。
费雪的研究表明,时间偏好取决于个人的薪资水平。相对较贫困的人在消费时更急于行动,而较富裕的人则更能够推迟满足。
人们具有精力、理性和自控力有限的特点。这些限制会导致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行为。了解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避开一些陷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