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在西方的传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关注于中国古诗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包括它们的翻译是否准确、有无变形,以及外国读者对这些诗的感受。进一步来看,这些古诗对国外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随着中国古诗的广泛传译,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开始了解中国古典诗人,而随着对这些诗人形象的了解加深,我们也更加关注他们在国外的形象是否与国内的一致,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否是文化背景导致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书以中西方对诗歌的不同看法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一个有趣且丰富的诗歌读物。书中重点分析了九位中国古典诗人在国外的形象,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寒山、苏轼、李清照、陶潜和谢灵运。这些诗人的选择是基于他们在国外的影响力,因为有较大的影响力意味着有更多的翻译文本和研究资料可供参考。一般来说,国内有影响力的诗人在国外也会有相应的地位,比如李白和杜甫。但也有特例,寒山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差异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也成为文学传播史上的佳话。
本书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笔法和不同的结构来撰写,以展示每位诗人的独特魅力。对于每位诗人,笔者并不追求堆砌资料,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回译诗歌来进行分享。在诗人的出场顺序上,本书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他们在国外的译介和影响先后来大致排序。
有趣的是,本书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西方汉学家的辛勤工作。尽管汉学家在西方的数量较少,但他们的努力是我们应该看到的。虽然汉学家的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比如翟理斯、庞德、韦利、陶友白、王红公、霍克思、斯奈德、华兹生、宇文所安、辛顿等人。
此外,本书还试图为读者寻找古诗阅读的新切入点。诵读古诗是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传统。如果我们尝试用外国人的翻译来诵读这些古诗,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诗并没有古今之分,翻译后呈现的都是现代诗形式。以现代诗的眼光来阅读古诗,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某些固定的节奏、用烂了的韵脚,甚至某些根深蒂固的典故,在翻译后可能变得更加鲜活和蓬勃。这些古诗仍然具有生命力,只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唤醒。
这本小书提供了一个视角,试图在现代语境下看待古诗,以及如何将中国古诗的价值置于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评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共通的普遍价值观,如人性中的善念、爱与苦难中的苦恼意识等,而这些价值观也存在于优秀的诗歌中,它们是人类沟通与灵魂对话的基石。
当一首诗歌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时,读者会发现那些令人炫耀的修辞手法已经剥落,剩下的是思想之美。换句话说,翻译是诗歌的炼金术,只有经得起翻译的诗歌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中国诗论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的论文和专著。然而,普通读者很难阅读学术论文,因为其中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其中的理论也需要消化。因此,需要一批科普文章来普及阅读。
基于这一出发点,本书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写作,让人们容易理解。为了文章的流畅阅读,笔者尽量减少注释,并在正文中清楚地表明引文出处。然而,文中引用的大量资料都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非本人的创见。因此,在书末列出参考文献并致谢的同时,也要表达对这些专家学者辛勤工作的尊重。
最后,为了方便读者,本书引用的外文翻译使用了汉语回译,而原译则放置在附录中。在此,特别感谢回译者的辛勤付出,尤其是连晗生先生,在翻译上给予了耐心的指导。由于资料收集的时间跨度较长,某些回译者的名字已经遗失,无法考证,对此表示歉意。
笔者多年来关注着“中国诗在海外”的论题,常常沉湎其中。这次探索之旅不仅解答了我自己的疑惑,还回答了一些读者关心的问题。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快乐和福报。感谢大家,感谢编辑老师,同时也感谢中国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