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关于史学的争论一直围绕着“虚与实”的问题展开。特别是在西方考古学兴起之后,有一股推翻传统史学体系、历史研究中的虚证》中,他指出,事物的极致必然会引起反弹,万物都是变化的。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应遵循两分法,即既有实在又有虚妄,既有物质又有精神。即使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也需要人们对其进行解读,而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就体现了虚的存在。
杨天宏教授在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强调了实证的价值,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史无定法”。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实证的方法,而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认为,近百年来,这种崇尚实证的思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人们强调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将“心”完全排除在外。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这意味着,解读历史必须回到当代人的视角下,否则历史几乎无法存在。
当今人们经常用现代思维去看待历史,比如有人将古代男子拥有三妻四妾称为“渣男”,这种对古人的“虚”的解读是不可取的。这是将现代的道德观念强加在古人身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学家需要具备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确的学问功力,二是高远的想象力。”胡适所说的想象力是指史学家需要站在史料的基础上,回到那个时代去面对当时的人和事件,而不是胡编乱造,也不是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古人。
然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什么样的“虚”才是必要的呢?作者将我们带回到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详细剖析了不同学者观点的产生原因、各种学说的发展变化,以及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史考论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