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大文学史》和《两汉大文学史》是赵明的作品,这两本书是他《大文学史》系列的续集。在序言中,赵明提到了他写作这个系列的经历,其中包括长春到青岛的三代学人的写作接力,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者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与众不同!首先,这本书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学史写作中以年代时间为第一维度的模式,主要按照文体分为七编(诗、赋、骈文、散文、史传、小说戏剧、文学思想)。在将文体意识和文化建构结合起来的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本书将各类文学放置于魏晋六朝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这使得本书的写作方式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史,更接近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的写作方式。其次,本书打破了传统文学史中诗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写作格局,过去不被重视的文体(赋、骈文、散文、史传、小说戏剧)得到了更多的呈现空间。具体而言,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赋、骈文、散文和小说共占约20%的篇幅;在马积高的《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这四个方面约占三分之一,这可能是因为马积高自己较为擅长辞赋研究;在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中,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小说和赋的篇幅不到30%;在王国璎的《中国文学史新讲》的相应部分中,散文和小说的篇幅也不到15%;而在傅璇琮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中,非诗歌的内容约占一半左右。相比之下,本书中诗歌的篇幅只有约18%,而赋、骈文分别占11.5%、散文约占13%、史传占7%、小说戏剧占20%、文学思想占15.5%,其余部分包括导言和结语。这种比例分配令人耳目一新,许多传统纯文学视野中被忽视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整的呈现。不过,这本书的一个缺点是诗歌部分的叙述力较弱,不如骈文、散文和小说部分写得好。诗歌史的叙述方式过于倾向于题材划分,更像是并列的专题模式,史传的呈现明显不足。因此,这部分内容不太适合初学者,不容易理清头绪。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断代文学史,基本上贯彻了作者自己提出的“大文学”理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