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脑智能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观点,其中两个主要点是绝对和相对坐标运动与反馈修正,以及主观和客观、抽象和具象的整合。
首先,书中指出人脑是基于运动来理解世界的,单一视角无法理解全貌。人们会根据信息缺失的方向来决定运动的方向,并且更关注与自己预测矛盾的部分。作者将这种抽象思考与生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对神经做建模,解释了人能够更关注差异的原因。此外,大脑有两条通路,what和where,分别对应位置坐标和网格坐标,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认知差异。
其次,书中提出了主观和客观、抽象和具象的整合。作者认为思考相当于在抽象中运动,人类对抽象的东西进行具象化,例如语言中的命名过程。这种主观和客观的整合实现了人对事物的理解,通过找到自己独特的参考系来联想、统一、产生新的视角和创新。
另外,书中还探讨了多尺度和传播的角度。在微观与宏观的讨论中,作者提到了大脑和社会的多尺度建模,以及观点的病毒式传播,这些现象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这种传播现象与观点的正确与否无关,而是通过一定条件的满足来实现。作者还引入了“模因”这个概念,在社会中遗传变异发展,与“基因”相互影响共同扩大。
此外,书中也涉及到人工智能(AI),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自我迭代的欠缺在于目的性的缺失。人的目的性来源于旧脑,是有生理基础的。对于如何赋予人工智能目的性以及设置其目的性,作者提出了一些思考。这也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一个观点,即人工智能需要情感。情感可以看作是对应旧脑以及其目的性的产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也是一个执念很深的人,对此我很感兴趣。书中也提到了执念的不同层面和解法,这让我思考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种。另外,书中也讨论了抽象化能力的起源,认为进化论并非主动筛选这种能力,而是在筛选适合生存的特性时产生了智能。这也引发了我对人工智能是否可以通过类似机制产生抽象化能力的思考。
总的来说,千脑智能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读物,让我对神经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脑的运动理解、认知差异、抽象与具象的整合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书中对多尺度建模和传播现象的讨论也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考的角度。总体而言,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思维和智能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