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管理学”是有偏见的。我对所有讲管理学的书,尤其是对将如何将西方管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企业的书,有强烈的偏见。手中的这本书是出品方贝页的赠书,不然,我绝不可能去读。读完了,理应写一个书评,帮助其推广,但是,我很难不把自己的固有的偏见带入其中,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改变我的偏见。所以,请作者,出版社和出品方海涵了。我会“下手”轻一点。
我不会对任何管理类的书进行推荐,但是我对于每一个出书人都心存敬意。本书的作者刘祯的写作逻辑很明显是清晰的,在引用一些西方企业的案例时,也能起到一种知识普及的作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对那些企业的发展史有系统性的了解。比如,如果读者已经读过了《乔布斯传》那么就能感觉到作者在书里写的内容有点浅了。不过这也没关系,这些例证只是为了支持作者的观点,简单阐述,已然足够了。如果读者真的对那些企业的发展史很感兴趣,推荐去读专门的著作,一本书只讲一个企业的那种。
我之前认识的一些领导,很喜欢发动全体员工去阅读各种管理的书籍,我也有翻过。厚脸皮地说,这是我的优点,我对某个话题有偏见,但是我会利用各种机会去修正自己的偏见。对于之前的那些领导推荐的管理书籍来说,我认为,我的偏见并没有被修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和案例来解释中国企业的案例,并且要应用于中国的企业。这是不对的。领导们总喜欢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管理?”这个问题看上去好牛逼啊。问的问题越简单好像问问题的人就越牛一样。然后他们就会给出一个答案,说:“管人和管事就是管理。”(或者还有其他的表述。各人各异。)这个答案,没毛病。管事,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人事配置,企业战略,市场策略,等等。似乎西方管理学的理论能够解释,海外企业的案例能够给予启发。但是,事情总是人在做,人就很复杂了,管人怎么管?西方的那套对人的理解和理念,对于在中国这方水土生存了几千年的人们来说,历史已经无数次的告诉大家,行不通。事和人,哪个才是核心?当然是人。
本书作者逻辑清楚的一个点在于,他非常明确的知道管理优化或者进化的步骤,客观和主观的因素都是必须要涉及的,文字中比较大的篇幅在将组织架构,战略设定,运营管理上的内容,用了各种案例,包括,通用,微软,华为,新希望等大型企业作为例证。非常有条理。同时,作者也意识到接下来该说主观因素了,也就是文化。作者着墨虽然不多,但是也单独留了一小节讲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提及的这些特点在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针对于这块内容,我个人的偏见就是,完全不能同意但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本书是要出版的,话还是不能乱说的好。“儒家文化”和“西方管理学”理论在表面上并非格格不入,但是,深究下去一点,就会发现他们完全不能共融,就像国际局势一样,互相不认同且互相不理解。
本书最缺失的一块内容,而且是会极大影响所有管理理论的现实效果的,是政治。这一点不分东方或是西方。脱离了政治体制去谈商业运营和管理,就是隔靴搔痒,做做表面功夫罢了。我相信作者是持有这种观点的,就是要让一个企业建立起来,管理好并继续发展或者进化,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国情和民情。这不只是聚焦一个地区的十年二十年就行的,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来说,一定要聚焦千年的文化传承。那种特点是在华夏子女的基因之中的,它会影响所有的决策,执行,视角,和最终的效果。
所以,但凡基于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管理类书籍,我都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他们不可能把中国这块土地上文化传承的特点研究的到位。因为一旦研究的很透彻,就知道这两者永远都是“貌合神离”。这就是我的偏见。我始终认为中国人的管理学一直都有自己的体系,那些理论早已存在于古代典籍中。如果把西方的历史看做是纵向延伸式的发展,是一种新不停替代旧方式。但中国的历史是呈螺旋状的,新的永远是要叠加于旧的之上,要依托于旧的。(这边我没法用太直白的话说明了。)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大家不要被这书名骗了,我给它的评价是“一部中式管理学教案。大到治国,小到公司治理,只要是用来管理中国人的,都需要参考一下。”这种才是中式的管理学著作。这本《进化》,当案例读本去读就行,故事是趣的,不要有让人“醍醐灌顶”的奢望,也不要有可以指导实践的错觉。
以上观点,均是我个人幼稚可笑的浅薄偏见。得罪之处,在此我赔礼道歉,望有异议的读者朋友们,海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