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的皇帝选妃过程中,常常是宫廷画师先将妙龄女子的画像呈上,供皇帝进行筛选。这种过程中包含了两层转换:画师如何理解女子的美貌以及皇帝观画时根据画面对美人的想象。宫廷画师所能达到的水准不可能是“画不像”,他们的下笔一定包含了艺术处理,而艺术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引诱的作用。
这种事情在西方也并不罕见,比如出了名贪恋美女的亨利八世曾派荷尔拜因四处旅行为他寻找美女,而亨利八世则留在英国查看这些准妻子的画像,最终选中了克里维斯的安妮。然而,结果却导致亨利八世和安妮迅速离婚,原因很可能是真人与画像之间的巨大落差。我并不认为荷尔拜因对安妮进行了美化,更有可能是亨利八世被荷尔拜因的艺术处理所打动。
在这本书《肖像艺术》中,作者详细讲解了肖像画的发展和美学功能,没有强行灌输审美观念,而是着重点出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肖像画往往是为了奉承或理想化被画对象,这是由于绘画发展阶段的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画家更倾向于寻找艺术上的一般性美或散文式的美。
我们的审美受限于自身的背景、眼界、美学教育和经验。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一般性的美是如何表现的。例如,在儿童的肖像画中,重要的并不是被画对象的身份或阶层地位,而是要能够从画中看到儿童身上所具备的一般性的美——童真、灵动、稚嫩、活泼、单纯、好奇等。
同样地,女性的肖像画在传统上往往理想化了女性的美。然而,散文式的美是去除了这些道德滤镜的美,具有一定的性感、忧郁、洒脱和大胆,而不是同质化的无趣。男性的肖像画则更多地涉及到他们的社会、职业和政治角色,但男性也可以回归到人的本真,展示感情或身体美。
绘画和摄影不同,并没有因为摄影的兴盛而衰落,相反,摄影扩大了肖像画的潜力。摄影通过机械捕捉人的瞬间,而绘画是以画家的眼睛和笔触去捕捉被画者的整体温度,是时间的叠加,是画家对被画者的独特理解。而摄影留下的资料,反过来帮助肖像画家寻找到一些瞬间中的一般性美或散文式美。
尽管现在摄影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花样繁多的摄影作品变得同质化和虚构,我们成为了他者朋友圈的观者,审美方向的严重同质化让我们的眼睛变得麻木。但只要我们不小心多看几张几百年前沉淀下来的肖像画,我们就会掉入一个审美的蜜罐之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