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这本书确实是以恋童为主题,我最早是从一篇文章中了解到的,那篇文章说《洛丽塔》一词在国内是“萝莉”这个词的来源,这个冷知识让我记忆深刻。但是对于这本书本身,我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去读。后来,我在看一个关于文学的视频时,作者顺便提到了《洛丽塔》的开头,他说那个开头非常厉害,将主人公的痴迷和癫狂展现得非常直接。这让我心生兴趣,于是将这本书加入了我的待读书单。我对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不准备从心理学、童年等角度来分析亨伯特的罪恶起源(从书中来看,亨伯特似乎也并不认可这种解读)。这本书最让我意外的是洛丽塔的形象。我本以为洛丽塔会符合我们对“萝莉”的刻板印象,就是洁白如玉的、天真无邪的小孩,就像摆在展柜里的模型一样。但洛丽塔的形象与此完全不同,可以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洛丽塔的形象中也有孩童天真美好的一面,但同时也会展现出刺耳的一面。她会说一些“我也没有听过的脏话”,皮肤曝晒得呈现褐色,她还和亨伯特谈条件威胁他们的关系会被揭露,与其他男人私奔等等。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特别之处,与纳博科夫在书的最后谈到的最初三十页的短篇小说不同。长时间的相处不仅会带来感情和矛盾,还会带来地位的转变。亨伯特的罪行使得他一直处在岌岌可危的边缘。一方面,亨伯特必须确保这个秘密不会被揭露出来,否则就完全没有希望,因此他必须控制洛丽塔;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让洛丽塔过于束缚,以免她随时离开他;此外,洛丽塔作为一个小孩,她的决定不一定能够理性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可能泄露秘密的风险。这种复杂而纠结的处境,使得亨伯特并不能完全控制洛丽塔,反而有点受制于她,就像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中描述的那样。当然,这里讨论的是权力关系的奇妙反转,而不是对亨伯特的同情(无论是从道德还是法律的角度来看,亨伯特都是罪恶的)。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正如作者在书后自己吐槽的那样,这本书对于性描写是非常克制的,几乎没有直接描写性行为的场景,但却描写了一些罪恶和欲望的内容,所以如果将其看作情色作品的话可能会失望。虽然理性上能够理解作者想展示的是亨伯特这个角色独特的欧洲人到美国的形象,但是整本书中不时冒出来的词语、法语的使用以及大量引用的书籍让阅读变得有些累人。PS: 纳博科夫在写书序时装得很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