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便凭着印象大概写了下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个人认为进一步研究女性主义需要的一些延伸。略去了个人对书中人物的评价(比如对萨特的吐槽和鄙视)。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女性为什么选择顺从,即为什么欧美女性在拥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和条件下更倾向于选择回归家庭。作者引用弗洛伊德、卢梭、麦金农的观点分析了女性气质——顺从的产生原因。作者不赞同以上的生物本质论(弗洛伊德和卢梭)和社会建构本质论(麦金农)。作者使用的方法论是波伏娃的,她认为女性气质由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同时决定。作者接着一一阐释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使用的方法论及其来源。
首先是波伏娃反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她援引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接着是使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用第一人称叙述女性的遭遇,并在叙述之外引入自己的评论。由于女性的遭遇往往与身体息息相关,故波伏娃引用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探究女性的处境。接着从生理出发,女性的月经、生育、哺乳这三个情况使得女性在经历时感觉“自己不像是自己”,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不同于男性,女性为了种群的延续,总是要额外地付出什么(尤其是生育),这样的付出使得女性感觉像是被某种东西寄生,失去了自我。
接着讲社会层面。女性青春期的发育使得其遭受了来自男性的凝视。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女性成为了男性欲望的对象,她们被男性当作欲望的客体。爱情对女性的影响。女性被传统的爱情观影响,往往会倾向于奉献自己和取悦爱人。由于爱情的影响,女性被塑造成热衷化妆、束胸等取悦他人的主体。生理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使得女性不得不顺从。
而顺从也不意味着完全的坏处。由于父权制社会的规则,女性选择顺从往往可能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是选择不顺从追逐自由较男性而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则是选择顺从符合社会的期许,可以以此依附于一个男性,并让这个男性为她付出,免去了直面社会产生的焦虑(直面生存问题)。作者希望女性能够更多地进入社会工作,选择不顺从。这样才是改变女性被困于家庭、处于弱势的解决方案。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作者不赞同的麦金农和巴特勒的观点,即“性别完全是由社会建构的”。我也认同作者说的,女性要更多地进入社会工作而非处在家庭之中,这样才能够改变性别不平等的情况。
作者探究的“顺从气质”使用的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使用的方法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改造过的“主奴辩证法”等。因此这本书除了说明波伏娃思想和萨特思想的区别之外,也适合即同时考虑性别、种族、阶级等问题,但我认为作者的辩护仍然是无力的。故需要阅读黑人女性主义者贝尔胡克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作为补充。
除此之外,麦金农的《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直接揭示了现代国家和法律与父权制的合谋。这2本著作在作者的注释中也有提及。我觉得如果需要更多地研究女性是如何生成的,只读“女性主义”的书是不大够的。
可以参考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以及福柯的著作、齐泽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们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规训权力”等理论对于了解女性是如何生成的有所帮助。而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的著作也参考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以及拉康派精神分析。
除此之外,经济也是探究女性处境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就非常有必要。在作者的文本中,经济方面着墨很少。对于市场经济的分析,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本人在性别方面的观点是很落后的。故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导论》、《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文本之外,还需阅读上野千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Federici的《Calibanandthewitch》补充传统马克思主义忽略的劳动力再生产以及家务劳动部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