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让人产生畏惧感的作家。我之所以一直不敢接触他的作品,是因为在外国文学课上,老师简要提到了《罪与罚》这本书,强调了它对人内心世界和扭曲罪恶的刻画,这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害怕。后来,在豆瓣上看到有书友推荐《地下室手记》,但第一条评论却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能多读,尤其是读博士的时候。本来就抑郁,越读越抑郁,读着读着就从地下室走上了天台。”这让我更加害怕,因为我不想被这种作品的压抑性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直到九月开始学校的时候,我在新书书架上看到了约瑟夫·弗兰克的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第五卷),我才下定决心从这本传记开始好好了解他。这本传记的引言是普希金的《先知》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普希金纪念活动上也朗诵了这首诗。诗的最后几句是: “我躺在荒原上,像一具尸体。上帝的声音召唤着我:起来吧,先知,听我所说,看我所见。按我的旨意行事吧,走遍大地和海洋,用我的语言点燃人们的内心。”这也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写照。我特别关注了传记的第二十七章,它描述了普希金纪念活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演讲比安德烈·屠格涅夫更受欢迎。他在结尾说:“我们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博爱的力量。我们要通力合作,使人类“你没有经历过背负十字架的巨大痛苦。只有充分意识到你有更大的责任要尽,才能帮助你在这边获得新生。”(这让我想起黑塞的《悉达多》,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小说最后以他对伊柳莎的葬礼来宣扬他的博爱主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邪恶的描绘和对反面人物的阐述。受分裂的人物形象中,这种描绘得到了显现,而这种显现通常以对话形式呈现出来。有书友吐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粗砺难读,但其中最沉重的思想真正融入了这些对话之中。这些对话涉及审美与欲望的关系(引起了我对朱光潜《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对比),上帝与魔鬼、面包与自由等问题。正式现在而不是过去,这些人们深信自己有充分的自由,实际上他们只把自由放在了我们的脚边。”这让我想起了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谈到的伪自由的相关观点。与许多诡辩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断是真正富有思想的。“要么在真理的光芒下重新站起来,要么……因为服从他不信仰的道德准则而对自己和他人报复,最终在仇恨中毁掉自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触似乎渗透着弗洛伊德冰山理论之下,洞察了潜意识对人的支配和人性中的罪恶的撕裂和拉扯。我们要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往往需要付出代价。痛苦的存在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正如黑塞所评价的那样:“在我们痛苦不堪之时,在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趋于极限之时,在我们对生活感到绝望、经历无可感知的死亡的时候,我们开始倾听这位才华横溢、引人注目的诗人的音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