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儒学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学者都号召打破自己的文化,向西看齐。然而,实际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他们没有高声呐喊,而是默默地尝试将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
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文化做基础,有选择性地吸纳西方文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梁漱溟、熊十力和马一浮。这三个名字在普通百姓的耳朵里会感觉有些陌生,但在学术界,这三位都相当有影响力。
当代学术大师郭齐勇先生在北师大演讲时,称此三人为“现代三圣”,正是因为此三位儒学大家始终坚定地遵循自己的信仰,不随波逐流,选择了一条既打破传统思维,又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为保住自己的文明争取一线生机。
而郭齐勇先生也深受这三位大师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存亡继绝而奉献终生。
郭齐勇先生并不满足于自身所学,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儒家哲学和20世纪中国哲学,尤其是对熊十力哲学的深入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病因”来自于背离了人文主义,我们已经患了失语症,正在失去自己民族的信仰、习俗、语言和行为方式,正在失去独特性。
而“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更不等于“美国化”,我们必须承认西方优秀的一面,他们的制度、秩序、理性、法治都是非常重要的参照;但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文明鄙视、唾弃甚至仇视。
非常有幸读到了郭齐勇先生的《返本开新》,这是一部先生的自传,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近七十年的变化,时代在进步,但也在调整,包括我们的儒学,现在依然在为中国社会发挥着作用,它将被新一代儒学大家们进入“君之所贵者,仁也”。意思是,君之所以被大家爱戴,是因为他的职责是爱民。
换而言之,臣所忠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民族,他辅佐这个君王的目的,是一起来爱民。同样的道理,父慈子孝也是对双方有要求的,而不是愚孝,双方都是为营造一个美满和谐的家族而共同努力。
这些一旦被打破,一味强调“个人自由解放”,换来的必然是“利己思维”的泛滥。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儒学遭受重大冲击,以及一些学者默默尝试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努力。郭齐勇先生作为当代学术大师,深受梁漱溟、熊十力和马一浮等儒学家的影响,他扩展了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并强调了保留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文章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避免对自身文明的鄙视和仇视。最后,文章提到了许多人对儒学的误解和偏见,提出了儒学伦理在西周时期具有灵活性的例子,以及强调了家族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