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阐述了作者对于许倬云老师的《经纬华夏》以及《万古江河》的深入理解和评价。在《万古江河》中,许倬云老师运用考古和地理学等知识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研究,将“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进行了系统化和具体化的分析。而《经纬华夏》被作者认为是《万古江河》的续编,尽管后来改变了书名,但两者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在对这两本书进行评论时,作者提到了其中的两篇附录:“余白”和“我的学思历程”。从这些附录中,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许倬云老师的治学思路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中国史学以史事和人物为主不同,许倬云老师认为历史是渐变的,不断变化的,而地理在历史中的影响最为重要。
《经纬华夏》和《万古江河》展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观点和治学思路。这种观点在书中得到了明确的呈现,尤其是在《经纬华夏》的扉页前的地理分布图设计上。作者将许倬云老师的观点比喻为在军事地图上俯瞰全局,或者是国王嬴政玩泥巴做成的七国沙盘模型,以便让读者一目了然、看得通透。
在分析许倬云老师亲身经历的影响下,作者感受到了他对于历史的热血激情和真实情感。尽管抗战时期已经过去很久,但在《从委曲求全到全面抗争》这一章节中,许倬云老师描述和分析的方式更加充满激情和怀念。在《重新建设中国》和结语中,他重新审视了德赛尔维茨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中国的希望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国民生活的一个理想。尽管个人或许无法完全同意,但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好、更温暖的梦想了。
通过这段文字的加工,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理解了许倬云老师两本书的主旨和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这种观点和思路的个人认同和评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