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于旸的《招摇过海》是一本由8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其中一篇《退化论》是我最能理解的一篇。故事情节清晰明了,寓意也十分明确。主角是一位在公司中备受气愤的业务骨干,他的功劳总是被主管掠夺。而他的妻子则是一个喜欢在家里的树上演奏音乐的奇葩,这让他感到非常烦躁。于是,他决定与动物园签订协议,自愿成为一只动物接受参观。在与动物们共度时光的过程中,他发生了退化的现象,长出了长毛并用四肢行走。后来,当他与飞禽共处时,又长出了羽毛和翅膀。于是他开始学着像飞禽一样猛力撞击生活区上方的玻璃罩,最终成功地打破困境。然而,当他以为自己获得了自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时,却发现天空上方又有另一层罩子,下方则是无数观众的窥视与指点。这篇小说在所有8篇中可能是情节最清晰、寓意最明确的一篇,也是我最容易理解的一篇。
其他的7篇小说也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情节,但作者往往会通过梦境、幻觉、病态和想象,模糊、解构这些清晰的印象,让读者难以分辨真假,不分虚实。在我的阅读中,我能够看到并记住的是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逃离和追求遥远大海的向往;童年时的记忆深刻而遥远,而当下的感觉却迷茫而疏离;总是想要突然间跳上任何一辆汽车或火车,进行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总想躲在偏僻的角落,逃避令人痛苦的现实。然而,我却无法给你讲述任何一个具体的故事。
尽管如此,这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朦朦胧胧的感觉以及一闪而过的念头,足以让人产生感悟、思考。以前我读过的几本中外小说,每当遇到看不懂的篇章时,我都会进行各种搜索,弄清楚其寓意和主题。然而,在阅读《招摇过海》时,我没有进行任何查找。因为那些解读、主题和寓意都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解释。目前这种朦胧的感觉其实也挺好的,不是吗?一篇作品只要创作出来,它的理解方式就没有标准答案。这种朦胧的理解,并不比清晰明确的解释低人一等,它们各自具有其价值。
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功力水平。作者应该能够清晰地表达那些需要明确表述的东西,让读者明白;而对于不想明确表述的东西,作者又有意地保持朦胧,但这样的朦胧也足以让读者有所领悟。稍稍偏离或者过度靠近都可能让读者觉得不舒服。在我看来,《招摇过海》恰到好处,符合我的感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