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在高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听老师推荐的。最近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在微信读书上开始阅读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有点枯燥,每看一会儿就会转向阅读其他的书籍,所以断断续续地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书的三分之一。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发现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之后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在书的自序中,茅老师提到:“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干入,强调冷静和客观。”这句话最先打动了我,历史不仅仅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历史学也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简单再现,而是一门具有自身逻辑体系的学科。历史也无法完整真实地再现,我们只能不断地接近最真实的历史。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茅老师极为客观的史学研究态度。其中,对鸦片战争中各个人物的分析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在中国的历史学传统中,存在着对人物的“善善”“恶恶”观点,这种观点延伸到战争中就是对立的忠奸理论。因此琦善主动“降”,所以他就被视为卖国贼;因为林则徐英勇抗敌,所以他就被视为忠君爱国之人。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感性的影响,但确实也是多数人的看法。因此,我更加佩服茅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这本书中一再强调我们要冷静客观。
其次,我对鸦片战争中主要人物态度的转变感到惊讶。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亲身参与过鸦片战争前线的官吏们无一例外地由主张“剿”转变为主张“抚”,无论是林则徐、奕山、琦善还是耆英等等。甚至更讽刺的是,伊里布等大臣们联合起来为远在京城的道光帝演了一场英勇抗击英军的好戏,而实际上却卑躬屈膝地求和。道光帝被蒙在鼓里,再加上中英双方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这位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然而,这种局面并不仅仅是个别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时代和整个社会的悲哀。我们不能责怪那些大臣们,他们只是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其中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琦善,最终也遭到了不幸的下场。书的最后,介绍了这几位大臣的处境,我感到非常叹息,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最后,我真心佩服茅老师的史料研究能力。这本书大量引用中外文史料,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对比分析。这么多史料,仅仅是查找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茅老师在自序中建议每一位学习历史学的同学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我完全赞同。这本书真诚而动人,让人深为感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