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小说因伤痕文学而著名,但我曾一直避之不及。尽管电视剧的口碑想让我读完上部,但起初我对整本书没有太大期望。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并逐渐深入其中时,我发现自己被吸引了进去。
首先,我要吐槽一下。在我看来,除了前半部分的周蓉,其他人物都没有被描绘得足够丰满,缺乏感情。毕竟,人类世界是一个太过庞大的主题,每个人物都成为了表达作者意图的工具,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明确的目标,构成了作者意图拼图中的一块。但我并不太关心远方的具体人物,只想了解这个世界的人间。
当然,人际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它常被人诟病,但它确实编织出了特权、腐败和阶级巩固的大网。如果说周家人是不攀附的、自立自强的好人,那么他们所拥有的平淡幸福也无法摆脱贵人和后门的助力。曲阿姨和师父是秉昆和周家的贵人,而秉昆又是郑娟和其他朋友的贵人。虽然秉义的才华和骨气符合“清流”,但他仍然无法摆脱不同阶级之间的俯仰姿态。如果没有岳母的帮助,他的事业就无法有所建树。过多的鸿沟和徒劳的挣扎让人觉得,在那动荡的十年中,那些荒谬的“打倒”和“翻身”实际上演绎成了一场幽默的社会实验。其中是非对错很难说清楚,这些人确实为自己谋取私利,也在无形之中挤占了别人的资源。如果读者没有亲眼见证过周家生活的火花,也没有感受到他们命运的坎坷,就可能只会对这群“既得利益者”指指点点。我们常说东北是个关系社会,我认为这本书中那些被剥夺正常生活的人或许指出了关系繁衍的一些原因。假如有一群困难的人需要救助,人们会选择救自己亲近的人还是不救?在秉昆的选择中,虽然有很多理想化的因素,但在资源紧张和心思浮动的社会中,这也是人性的抉择。秉昆和他的兄弟们难道不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吗?所有事情仿佛是一场梦幻,但秉昆仍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责任。蔡晓光的一席话揭示了他、秉义和周蓉并非同一境遇下的人。他们本质上是平凡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幸运一些,成为了既得利益者,摆脱了底层命运。然而,在充满理想背后的现实面前,他们仍然无力。权力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如果不是周秉义守住了底线,周家很可能就会天翻地覆,不必经历人世间的沧桑。最后,他用自己的方式照顾了弟弟和侄子,无论是灰暗还是真实,冰冷还是温和。当肯德基取代了崇文书店,当路路通站台,水顺流而下。周秉昆的时代结束了,这不是好事,但也不是坏事,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错。敢于写下这些敏感但真实的事情,并始终保持一丝愤怒,或许并不是我最欣赏的一点。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作者或许根本不是想写一部小说,而是想创作一部让人能够继续阅读的纪实文学。这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每当社会变革和产业升级发生时,类似的故事也许仍会上演,类似的人也会涌现出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