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说过人们对于“进化”和“演化”的争论,所以我决定找一本书来系统地了解一下这个话题。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正态分布的“右偏”,用了26万字来说明了微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塑造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生物,包括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后者只是正态分布右偏的特殊极限值。我承认“众数”比“均值”更能反映现实,我也接受了作者的观点。然而,我并不理解作者为什么没有明确讨论越来越大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就像社会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难道我们可以完全忽视这些极端富人吗?我们能够完全否认人类对地球环境日益加深的改变能力吗?另外,作者用于讨论“进步”的例子太过简单:比如马的脚趾的变化,有孔虫体型的变化等等。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入手,讨论一下整个生态系统是否变得更加复杂,功能是否增加,能量利用效率是否提高,哪怕是从微生物尺度开始,比如细菌是否从化能自养进化到光能自养,从而使整个生物圈中的总能量大幅提高呢?
我认为将“细菌”或者“微生物”归为一类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地球历史上,亿万种微生物一定是不断消亡和发展的。尽管这只是我的推测,但我相信微生物本身也在朝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提高的方向演化。而作者引用达尔文的孙子所提到的蛔虫的特异化就是生态系统复杂化的最好例证。
综合考虑了作者的观点和我的思考后,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从物种的尺度来看,生命并没有所谓的“进步”,它们只是在环境选择中不断“演化”。然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右偏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不应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类”这个物种有多么不可思议,但也没有必要否认“进化”这个概念的存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