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读了《那个苹果也很好》,其中讨论的身份焦虑问题无处不在,无论是旅游、定居、刷短视频还是看影视剧,都能隔着屏幕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以及饮食文化的差异。作者并不想完全模仿法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在法国人和自己之间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印象。
内容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作者的背景,她虽然生于哈尔滨,但是在她的文章中并没有东北人常有的“彪悍”和玉米碴子味。也许是因为她在上学时没有宿舍有东北同学吧。通常情况下,如果宿舍里有一个东北人,几周之后,其他宿舍的人也会变成“东北银”,可见东北话的传播速度之快。但是作者不同,她的心思很细腻,能够观察到微小的事物中的某种律动,并从中获得启发,比如那一堆“不那么完美的苹果”在整齐划一的苹果堆附近的摆放。这些不完美的苹果恰恰帮助了作者找到生活的自信心,并且重新拾起自由,在异国他乡寻找新的自己。
很多作家之所以对巴黎情有独钟,大概是因为他们真的热爱巴黎,所以将其美化,但这并不反映真实的巴黎。作者的笔下,巴黎既有文人雅士笔下的巴黎,也有异国他乡居客眼中的巴黎。在作者看来,巴黎就是巴黎,他平铺直叙,描述的是巴黎人的故事,既有讨厌也有表扬。
从书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一个陌生环境中,她逐渐成为了一个生活家。书中展示了她“半融入式”生活诞生的过程,以及她在巴黎创造出的生活理念,这些细碎的日常生活赋予了她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