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座气氛大于其本身的城市是一种冒险。从面包店到咖啡馆,巴黎的生活似乎总与波德莱尔、左拉和海明威等息息相关。但是,“我不关心,因为我要过我自己的日子。”
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中,语言和自我在互相驯服。东北话人格和法语人格并存。那些遇到的善意会组成联结人与人的绳索——如享誉世界的摄影师布鲁诺· 巴贝先生竟然给仅有一面之缘的我做了租房担保人,或者“风与潮汐”那个鱼摊的大叔了解到独居的她认真做鱼汤而赞叹不已。冬日的国王饼带给人无限慰藉……透过作者恬淡又喻有深意的笔触,她的求学、买花和做菜等的日常,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巴黎,及其背后祛魅的巴黎文化。
正如作者在日本青森县旅行的时候所遇所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像是超市货架上的“苹果”。不用担心因为大小或颜色和其他苹果不统一而焦虑,因为“那个苹果也很好”!
1992年生于哈尔滨,现居巴黎。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生。译有《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围绕着苹果的自由,她向我们介绍了她在巴黎的所见所闻,听着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受与思考,我好像看见一个熟悉的朋友在与我碎碎念,她与我讲述初到法国关于语言的挣扎,关于搬家的流离,关于保质期的战斗,以及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在巴黎的市场里,苹果不管大小、是否残次,都是随意地装在箱子里,堆成一堆。·疫情期间,她像一座被隔离的孤岛,唯一打破寂寞的契机就是去市场采购,因此她非常珍惜与摊主及排队的顾客们说话的机会,在她眼里,这是与真实世界的很珍贵的互动,不再只是每天隔着屏幕与远方的人交流。...
另外,《小熊猫作为一种疗法》这篇里的一句话我想摘录在此,它是我追求的一种状态,“我在日日重复的看小熊猫的过程中排解了一些压力,需要发愁的事情依然不少。”总之,很喜欢这本书字里行间所传递的那种情绪,提醒我在这段焦头烂额,人仰马翻的日子里要好好对待生活,珍视一切内心的安静,它们是如此宝贵。...
不论是出于职业还是兴趣,我对于这种留学、游学的记叙,始终保持关注,每遇到便会翻阅。不得不说,每个人在全新的环境,就像是“文化杂交”碰撞出令自己新鲜的思想,但是这种个体独特的经历,读起来却颇为雷同与无聊。...
在巴黎疫情的封禁期,在海外留学的研读期,多方的因素使得作者身处孤独和压力之中,幸好有了接受自己与学会自由的坦然,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体会那份弥足珍贵的“自由苹果”。从行文的结构看,那种从“语言交流”到“适应环境”,从“融入城市”到“感受自由”的层层推进,使读者阅读起来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感觉,而《那个苹果也很好》的压轴之作更凸显了主题,不愧为精妙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