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1949-)是一位知名作家、编剧和评论家。他的小说作品《棋王》深受读者喜爱。然而,直到最近,我通过阅读阿城的文集《阿城文集》才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阿城出生在北京,曾经做过知青,并在云南从事林业工作。现在他已经定居在美国。除了小说家的身份,他还是一位活跃的电影编剧,为《芙蓉镇》等影片编写剧本。
《文化不是味精》是阿城的一本散文集,在阿城文集中排位第六。这套书编排得很用心,主题明确,每本书的内容也不重复。阿城在表达自己观点时非常准确清晰,语言犀利而不带脏字。
书的开篇立即引人注意地探讨了有关文化的概念:“中国的文,是相对于武提出的,文不是我们的本能,文是一种关系,文化不等同于知识,它是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我们发明了文来抑制我们的动物性。吃人的礼教就是文化的异化。” 这段话中所谈及的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表明文明并非自然产生的,在人类社会中,文明是对主要本能的有条不紊的抑制。
人的本性是追求个体的快乐和幸福,但如果每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快乐,那必然会给别人带来灾难。因此,文明主要用于界定个体行为的界限,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的幸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侵犯他人利益,或者过分维护自身利益而难以与他人相处。由此可见,每个人都需要修养一些“文化”。
而阿城的观点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讨论中国文化。他提出一个独特的概念——“孝”。孝是一种向下的爱,有着自然的成分,但并非人的本性与本能。既然不是本性,那么就需要文化的引导和教化。阿城分析道,中国人为什么有孝顺的概念,是因为中国文化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将养老问题视为家庭责任,而不是国家的问题。
这只是阿城文集中一个例子,展示了阿城老师的独特行文风格和观点。在书中,他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影的世俗性,并认为充分表达了世俗是区分好电影和坏电影的重要标准。根据他的推荐,我还观看了他着重讨论的两部电影作品《黄土地》和《过年》,这两部电影都展现了中国世俗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孝顺与破产等主题。通过他的总结,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将佛教的轮回观念改造成为回到一个更好的未来现实世界的概念。
阅读阿城的书,就像与一个博学多闻的智者对话。他表达了许多观点,而且并不强迫任何人接受。相反,他提供了一些我们从未考虑过的观点和角度。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有机会阅读了陈存仁的两本文集,并被推荐了胡兰成的《今世今生》(尽管这本书目前似乎不容易买到)。
阿城说,文化不是味精,他通过推荐一系列原汁原味且一流的艺术和文学作品,让读者少走弯路,并掌握了品鉴一流作品的能力。这是一个智者在经过深厚积累后向我们诉说的智慧之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