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红岩》第一卷后,我开始怀着对英雄的敬仰和极高的期望。然而,我非常失望地发现,整本小说并不能配得上书名中所包含的那三个字,因为它存在着太多问题,几乎没有可读性。
首先是角色塑造方面。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出现了众多角色,这本应该是这类题材小说的魅力所在。然而,小说却呈现出完全相同的角色形象。首先,大部分角色的出场都缺乏铺垫介绍和外貌描写,他们突兀地出现并很快就离开,这既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引发读者的情感波动。其次,对话描写干燥无味,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类似的,没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色,也没有情绪色彩,内容平淡无奇。每一句对话都像是旁白一样用来推动剧情,唯一在表达赞成或反对的场景中才会有些许差别。最后,人物塑造刻板,正派和反派形象如出一辙,相互之间截然不同,各个角色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形象,没有展现出成长和变化的过程。这样一来,很难称之为高度立体的角色塑造。如果阅读这本小说是为了了解全方位的角色形象,那么只需要看主角的形象就足够了,因为其他正面角色的沟通方式、工作能力、行事风格、外貌穿着等方面都完全没有差别或者根本没有刻画。再加上出场角色众多,读者很容易混淆,很难记住各角色的区别,即使是多次出场的角色,也很难想起他们是谁,这就给人一种读中文小说却有外国文学般记不住名字的体验。而对于反派角色的描写,小说更多地以行动而不是对话的方式呈现,对于这些角色的行动只是用来推进剧情,没有进行深度刻画。
其次是剧情推进。为了将主角参与的多次斗争写入小说,作者选择了简略地记录和赶剧情的方式。例如,从榆林中学到渭华起义这段内容,文中过于简单。学习加入党、榆林学生会、黄埔军校训练、北伐任务、整顿马鸿逵部队、解围西安、智取刘镇华镇嵩军等,全都被一笔带过。对于榆林中学的魏野畴和李子洲老师的形象没有进行刻画,只是给主角一些书籍,主角看完书就变得积极起来。而在马鸿逵部队中组建士兵委员会的情节中,主角只是安排了一个积极的士兵去建立,一句话就完成了建立的过程。至于士兵委员会是什么,如何建立以及遇到了什么困难和士兵之间的交流,上级的态度等等都没有展示出来。全文中没有一个事件是深入刻画的,可能会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描写,但描写的质量并不高。
最后是对景物的描写。主角穿越了南北各地,从陕北的沟壑万千到广州的雾雨飘温,从冷寂肃杀的西安到危机四伏的上海……主角在城市、乡镇、农村和山川等各种地方进行转战。理应有大量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沉浸其中。然而,小说几乎没有任何场景描写,全部依赖读者的脑补。
我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本小说写得如此糟糕?如果是因为使用了化名,那么《红岩》这个书名也不该存在,因为那些以化名出现的角色也能深入人心,并且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让作者无法发挥,那么姚雪垠的《李自成》也是在同一时期写的,却非常精彩,当年销量也很好,主席看了也表示满意。如果是因为受红色题材的限制,难以发挥,那么魏巍的《东方》和《地球上的红飘带》的成功又该如何解释呢?
总之,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这本小说已经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如果对刘少奇本人感兴趣,那么直接阅读他的传记和画传可能更为合适,因为相比之下,这本小说的写作确实比纪实文学更加枯燥乏味。如果想要全面了解陕北红军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过程,那么直接去阅读陕西省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版的史料集可能更为恰当,因为除了主角和一些早期牺牲的干部(例如魏野畴、李子洲)或第三方人物(例如杜斌丞、张汉民)以外,其他人物和地名都是化名。虽然这种化名一眼就能看出真实身份,例如杜康的原型是杜衡,许千峰的原型是许权中,李宜如的原型是王子宜曹力如,杨富生的原型是杨国栋,汪台基的原型是王泰吉)。
总之,读完《红岩》第一卷后,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不再重新版印这本小说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