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机器》是由英国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所著的一本关于模因理论的书籍。该书以唯模因论为基础,重新构建了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现象。
我第一次接触模因理论是大约二十年前,那时候看过《自私的基因》,作者提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类似基因的机制对我们产生影响。而第二次接触是大约十年前,忘记了是哪本作品,但其中提到了信息的“基因观”,即信息为了自身繁衍如何影响人类载体。初次接触时,我非常受到震撼。
然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至少在《模因机器》这本书中,作者将一种非生命化、甚至没有实体形态的“秩序”或“组织”视为具有主观意识的存在,类似于泛灵化的看法。对模因理论的过于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过于理想化的父权的产物。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是“一”,表面上看似多样变化,但在巴门尼德看来,这些变化和多样性都只是一种错觉。斯宾诺莎也指出上帝无所不在,任何东西都不能在上帝之外存在或被设想。因此,Blackmore在模因论中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唯上帝论的一个变体。
在Blackmore的书中,对于“模因”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并不清晰。如果将模因定义为文化复制子,那么这个概念至少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将模因定义为一种通过模仿而传递的东西,我觉得有些抽象。此外,将这种可以通过模仿传递的东西(不限于符号)视为一种像基因一样影响我们意志的存在,我觉得有些离谱。这就类似于一种“巴纳姆效应”,无法证伪,但可以用来解释任何事物。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心智行为更多是大脑基于“统计学”计算的结果,更倾向于基因影响模因的机制。我们的硬件提供了计算能力的保证,而某些底层算法也是生物特性的体现。而与情境相关的计算遵循开放系统和复杂性理论。
确实存在外部信息会影响我们的计算,临床上一些明显例子如抑郁症,就是典型的外部信息影响计算。然而,如果忽略了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大脑的计算如何使信息更有利于我们的生存,那么是否也是某种绝对化思维或“创伤”思维呢?
最后,强调一下,在文化现象中,模因具备一定的应用意义。然而,将模因泛化为无所不在的观点,即我们是模因的奴隶,我认为是一种僵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