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某地方发生的女子跳楼事件,也被称为恶婆婆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具体情况我不详细展开,但这件事带来了一些深思。
首先,我想说的是群体的盲目与共情。人们常常抱着同情心来对待受害者和逝者,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情感。逝者已经去世,无法为自己讨回公道,这成了许多人利用人性的最佳点。
我不想讨论涉及当事人的问题,只关注一小部分人的行为。在事件发生的前几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周围的居民只是旁观者。但是一旦事件的热度上升,大多数人都开始表达对受害者的同情,对施暴者的愤怒。
可以肯定的是,逝者的亲友希望为其讨回公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这背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借此获得更多关注的可能。更令人关注的是,当有一两个人站出来“揭露”施暴者的行为时,周围的居民会不自觉地将施暴者日常的某些行为传闻当作事实,互相误导和佐证。因此,施暴者在大多数关注事件的人中,被视为人渣。
同时,也有可能施暴者本身恶贯满盈,只是周围的居民没有能力揭露并解决问题。这两种可能性之间的比例很难说。但是至少在网络上关注这件事的人中,大多数对施暴者的印象来自居民的口述和死者与亲友的聊天记录。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古斯塔夫·庞勒却说过:“群体一直都是盲目的、极端的。”群体和群众并不一样,但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已经可以将这些关注事件的人视为群体。正如古斯塔夫·庞勒所说:“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且只有在此特定情境下,一群人才会拥有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组成该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完全不同。自觉个性褪去,所有共同体的情感和思想都被引向同一个方向。”
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统一,虽然只是暂时的。
将这些关注事件的人变成群体的关键点在于人性的最佳利用点。在这个事件中,通过各种因素,观众对逝者的好奇心转变为同情和愤怒,因此成为群体的一部分。
其次,影响群体的手段也是我想谈的。古斯塔夫·庞勒在书中写道:“对不相似的事物进行联想,事物之间只有表面的联系,特殊事件立即会被普遍化,这些就是群体推理的特征。”只需要抛出几个表面联系并不深的事实,群体就会把个人当成一个人,这是非常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通过部分真实信息,引导群体形成强大的舆论。
事实真相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但当只有部分真相被抛出时,群体会放弃真相,转而寻求让他们满意的结果。当第一个人在施暴者的家门外扔鸡蛋时,很多人会跟着做。这些人的思想再次从更深层次上统一,同仇敌忾。
这时候的群体只表现出两种属性,疯狂和极端,没有任何个人特征,比如愧疚、后悔、担忧和胆小。其中既包括学生、教师等身份的人,甚至还有平时乐于助人的居民。在这种情景下,他们失去了个人特性,成为了群体的一部分。
群体的情绪是简单和极端的,情绪也是每个人的弱点,因此,调动群体的最佳方式不是理性,而是情绪。
最后,我想谈谈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原指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比喻没有组织和纪律的人群。这本书正是以此命名,非常贴切。盲目、极端的群体正是乌合之众的体现。
网络舆论能更好地体现群众的盲目和情绪极端的特点。几乎所有网民在网络事件中都变成了墙头草,一方骂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拨人;转身后,就骂另一方,他们依然是这拨人。
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大数据筛选成为形成和利用群体的最佳工具。
如何摆脱乌合之众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每时每刻都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不断地被引导和调动。我们害怕,我们担忧,我们愤怒,我们愧疚。因此,我们自己也是乌合之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