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将公元前500年前后,尤其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称为世界思想文明的轴心时代,而这个时代的中国恰巧处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涌现出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包括了儒家的孔子和孟子、法家的商鞅和韩非、以及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过去,大部分研究儒法道这三家古典政治思想史的学者,主要关注的是编写“花名册”和写作“光荣榜”,即罗列这些知识地图。然而,包刚升教授用现代政治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和探索,发现前人的工作确实缺乏对古今对话的视角。
无论是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还是经济史,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都是将其核心原则提炼出来,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治疗当下伤痛的良药。如果这些研究只是陷入了“为了读文献而读文献”的泥淖,那么无数经典作品可能只能作为镜花水月来欣赏了。
然而,包刚升教授的这本书不同,他采用了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解构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从这些思想的起源出发,他运用了一些“科学”和“科技”的手段,以严密的逻辑剖析了儒法道三家的政治解决方案,“四支柱”。他甚至使用问题、理论、方案和理想模型的方式逐一分析了这三派。这种解构让人如醍醐灌顶。
儒家追求礼制、伦理、仁政和君子,追求“大同”或“小康”;法家注重强君、农战、法制、赏罚,追求“要在中央”和“圣人作一”;道家则强调循道、柔弱、无为、弃智,追求“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除此之外,包刚升教授在最后还对这三家的异同、优劣进行了比较,并对它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盛衰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精细而严谨的表格。一般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书籍中并不多见如此精准的表格。这些表格给人一种新鲜感,也呈现出一种科学且具有说服力的感觉。阅读时能一目了然,实在是值得赞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应仅仅提及孔孟之道、法家和道家,然后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内容不太基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对本国经典传统政治思想的匮乏。这本书仿佛给了我这个“干渴”的小海绵一次充分的滋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