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才知道《洛煌笈》也是杉泽画的,就是换了个笔名。难怪刚看几页就觉得画风似曾相识。其实杉泽的画风还挺适合画山海经的妖怪,线条繁复,想象力天真质朴。
日本核污水排放之后,网上有个段子说以后去海鲜餐厅,菜谱直接一本《山海经》。当时还不觉得,看过《观山海》的文字和图片之后,不得不感慨,人的想象力是贫乏的,认知之外的想象是不存在的。这些与其说是妖怪,不如说是缝合怪。就是不同动物的拼接,多长几个脑袋手臂尾巴什么的。初看还觉得有点意思,整整一本看下来,多少有点审美疲劳,感觉像是一本妖怪名录字典式的工具书。
没真正读过《山海经》,第一次听说也是从鲁迅《朝花夕拾》中讲的那个吃小孩的美女蛇的故事。对于精怪故事兴趣的小苗圃就从彼时彼刻种了下来。可惜中国的精怪故事不成体系,也未能在文学界形成有影响的大妖文化。最有名的的《聊斋志异》也不过是狐狸,黄鼠狼的来回讲,种类少的可怜。仿佛《山海经》中的那些大妖们,压根就不能下山,只能藏在深山中同野兽一起饮风食露。这么看来,这些妖怪们,不过也是长的奇怪了些的野兽,兽性足而灵力有缺啊。
没看过《山海经》原著,单从配文来看,形象还算合理。就是再某些不同种类缝合的部分,不知如何自然处理过度,往往用配饰或者羽毛一类的东西蒙混过关。不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释义,每个时代都有对于古籍不同的理解。杉泽从美观与原文的夹缝中发挥如此,实属不易了。说实话,他的画风一直野性有余美感不足,刚健有力。于《山海经》的匹配度还蛮高的。至少《山海经》里的妖怪,更像野兽而非精灵,杉泽尽量的贴从于现实的想象,减少飘逸的遐思的思路是对的。
整本画册看下来,倒是让我对于《山海经》的想象越多了起来,配文似乎只是简单介绍他们的外观却从未触及他们的生灵。少了些鲜活气,多了几分死气。而动不动就吃人或者降祥显灾的,太没故事感了。连人物小传都算不上,这些妖因何而生,有什么生平故事,可有执念可有欲望,可有欢喜可有悲愁。似乎都没有说明。字典一般的存在太生冷,既不恐怖亦不共情。少了些温度,之后还是要寻寻相关的故事看看。或许能对这些妖怪们,亲近几分或惧怕几分。
当妖怪字典看看尚可,比起妖怪们的样子,我其实更想知道妖怪的故事。果然,这世间无论神魔精怪,比起是何样貌还是故事更鲜活亲近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