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不理性是很难被抑制的,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决定不理智,也难以改变。这本书分为职场和生活两个部分,虽然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了保持现状偏见,即改变困难且痛苦,我们宁愿保持不变。然而,了解自己思维背后的逻辑也是有益的,只有先知道,才有改变的可能性。有趣的是,在情绪高涨时做决定,无论与情绪引发的问题是否相关,我们都有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而且,即使情绪消失,以后再面对相关问题时,我们也可能继续延续情绪下做出的决定,这被称为“自我羊群效应”。我们的善心可能已经被自己所操纵,就像约瑟夫·斯大林所说:“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但是100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个统计数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对某一个不幸的个体怀有怜悯之心,却普遍对许多人的痛苦漠不关心。这也是社会科学家所说的“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即一旦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的面孔、一幅照片,或者了解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们会有共鸣,并随之采取行动,比如捐款。但是,如果信息没有具体到个人细节,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同情心,结果很难采取行动。另外,对讨厌的事情来说,一口气做完会更好。即使你对某件事情短期内有强烈的情感,从长远来看,这也未必会让你像预期的那样欣喜若狂或痛苦不堪(无论是中超级大奖还是车祸截肢)。所以如果希望好的体验能够持久,有一个方法可以中断体验。中断厌恶感的体验过程是有害的,而中断愉悦感的体验过程是有益的。总的来说,中断使体验加重,不论是好是坏的体验都是如此。所以,在做痛苦的事情时最好一口气做完,而在做愉快的事情时可以稍微中断一下。另外,不要固执己见,你自己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人类有一个不好但又难以克服的毛病,就是总觉得自己的更好,比如对自己的物品估价更高,或认为自己的想法更优秀。科学家在这方面是否更理智呢?其实也未必。在爱迪生的指导下,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但爱迪生坚决拥护直流电,并一再夸大甚至创造交流电的危险性。他为此找人故意电死小动物展示,甚至秘密参与了死刑电椅的研发。许多实际案例表明,实行报复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哪怕需要付出代价,也要报复,因为这种欲望是有生物学基础的,而且这种行为事实上能获得快感。因此,做错事情最好能及时道歉,或许能够减弱或消除对方的报复欲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